学习无用?错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在于视野的较量!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开始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记录片《7 UP》,成为了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的第一部作品。

《人生七年》展现了14个孩子50年的人生轨迹

这些小朋友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也有人来自最底层的乡村、福利院。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在这50年时间里,只有1个孩子通过教育成为了大学教授,改变了人生轨迹。而除了他以外,接受良好教育的精英家庭的孩子,依旧是上了好学校,找到了好工作,成为了优秀的人。而来自底层的孩子,长大后依旧为了生活奔波劳碌、苦苦挣扎

将命运引向不同轨道的,正是教育。

“富二代”三人组中的安德鲁在影片中说到:

“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教育无用论?

有一段时间,教育无用论十分风行。

除了有对整个东亚地区现行的应试教育风气的批判外,鼓吹教育无用的人们认为教育会束缚孩子的天性。

他们认为即便孩子读书出了社会,工资也比不上那些早早出了社会赚钱的低学历人士,也永远追不上那些家境原本就优渥的“富二代”。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读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

不知道什么时候,金钱似乎成为了我们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甚至在网上有这样的段子流传:

XX初中辍学,然而他的小伙伴却最终考入了名牌大学,十年后,身为部门经理的XX,已经开始考虑到底要不要录用他名牌大学毕业的小伙伴……

这个故事即便是真实的,不接受教育便能成功的人也是少之又少,没有好的学历,你的简历甚至都到不了HR的手里!

没有足够毅力勇气和智慧去翻越缺乏教育带来的一座座“屏障”的话,那还是好好读书吧。

除此以外,你所以为的“富二代”,并不是所有都是无所事事、成天吃喝玩乐的。

相反,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充分利用自己能够掌握的优质资源,通过读书、通过教育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人生七年》中“富二代”三人组的约翰

7岁的时候就开始读《观察家报》《泰晤士报》

从小就在昂贵的私立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从那时起,就对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规划。

他考入牛津大学的法律系,最终成为了一名律师。

职业生涯一帆风顺,家庭幸福美满,平时还搞搞慈善,典型的上层精英人士

而他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

你以为的游手好闲的“富二代”其实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努力奋斗着。而你所以为的“别人不努力也能成功”,只是你为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努力读书才能选择想要的生活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要肩负起他/她自己的人生。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每天埋头苦干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吗?又有多少人拼命硬干却只能蜗居在地下室?

努力读书,学习一些技能,并不一定能让孩子成为百万富翁,却至少可以让他/她能选择一份喜欢的工作,而不是被迫地受工作所束缚。



努力读书才能结交更优秀的朋友

“孩子,我从来不认同一定要交有用的朋友这种功利的看法。但是不得不承认,结交一些优秀的朋友,能使你受益终生。”

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孩子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比如责任、比如坚持、比如好习惯;

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能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和一群优秀的朋友来往,他们可以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变得更优秀。

然而,不努力读书,很难结交到优秀的朋友。朋友圈、朋友圈,说到底,朋友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努力刻苦的人很难与不学无术的人成为好朋友,不是因为看不起或是配不上,而是因为两种人的价值观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很难交流。



最后

这世界本不公平,这世界又异常公平,你得到的,其实都是应得的,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长大之后没有儿戏,校园之外没有温室。

这个社会在极严厉的惩罚不读书的人,以及不努力的人。

孩子:请记住,那些你曾经在学习上偷过的懒,在未来都会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回赠给你,请不要因为现在短暂的安逸或是暂时的停滞,而一辈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各位父母:这些道理,一定要尽早让孩子知道;而你,也应该尽早让孩子接受教育、爱上学习,将“努力”这件事成为孩子的习惯,甚至是爱好

写给所有的父母,当孩子不想学习,或者厌恶学习的时候,请记得告诉孩子,现在的努力都是以后能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请不要被偷过的懒,一巴掌打在脸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无用?错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在于视野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