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30公里以后怎么跑?

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如何跨过极点显然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因为真正的马拉松,是从30公里以后,确切地说,35公里以后才开始的,这个时候,全凭意志力奔跑,那种苦涩的滋味永远只有自己懂。我来给大家描述一下,35公里以后会遇到症状:

        1、糖原枯竭。

        2、身体脱水。

        3、心率飙升。

        4、大脑疲劳。

        5、体温升高。

        6、肌肉疲劳。

        7、呼吸紧促。

        8、脚步沉重。

以上症状,我们俗称“撞墙”!不管是专业大咖,还是业余爱好者,由于体能消耗,到了30公里以后,都会面临撞墙的困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之道,提升体能,让肌肉变得耐扛。具体方法如下:

    1、备战马拉松期间,要多拉几次长距离慢跑,一周一次,25~27~30~35公里,以此循序渐进,慢慢深入极点,体验一下凭意志力奔跑的感觉。

    2、注重核心力量训练,提升肌肉的柔韧性与耐受力。核心力量还有:稳定、协调、传导、支撑的作用。个人切身的感受,就是要练好腿,因为42.195公里需要强大的腿部力量做支撑。越跑越有劲,而不是越跑越乏力。

    3、强度训练必不可少,但要适可而止,一周一次就好!通过间歇、冲刺、爬坡等,刺激心肺和肌肉,让自身变得更强。

    4、控制速度,根据赛道、天气、以及个人状态,合理分配体能。践行匀速巡航的原则,不要忽快勿慢,按自己舒适平稳的节奏跑,为后半程保存体力。

    5、适当补给,遵循少量、适度、多站补的原则,前半程补水,后半程优先补电解质、盐丸,35公里以后,吃能量胶迎接极点。我一般盐丸一颗、能量胶两根。盐丸在30公里处补,能量胶在25、35公里处补。尽量提前补,抹平时间差,不要等到渴了、饿了再补,为时已晚,因为水渗透到肌肉层需要过程。

    6、忽视个人最佳成绩,压心率跑。我们总喜欢以自己的最佳配速、PB成绩,应对每一场比赛,但是好的成绩可遇不可求,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状态好,稳速跑;状态差,健康完赛。数挪死,人挪活。忘掉数据,注重心率。

30公里以后怎么跑?按照我的个性,降低目标配速,全程匀速。大家都知道,招募兔子时,比如330的兔子,他的PB成绩至少要在315以上,才能hold住5分配速。如果你后半程掉速严重,没有跑出目标成绩,那肯定是实力不够,其次体能分配不合理。至此,我从中受到启发,我给自己定目标的时候,会稍微大打折扣,比如目标配速是430,我会选择440~450的配速区间,然后跟兔子一样,匀速巡航。宁可低估,也不要高看了自己!心怀敬畏,才是王道。因为前面快一分钟,后面都要付出代价的。匀速巡航,省时省力关键还能出成绩。面对极点,不要盲目硬撑而加速,而是调整呼吸频率,缓解身心压力,继续匀速,稳扎稳打就好。控制速度,保持好节奏,是跨过极点的最佳策略了!很多人,崩在极点,大概率是前面跑快了,导致后继乏力,所以宁可前面慢点,也不急于一时,当你保持匀速,后半程超一个是一个,就赚了哈!加速超人家,只是短见;匀速超越人家,才是长久之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全程匀速、匀速、匀速……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拉松:30公里以后怎么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