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风险》——享受自由是以承担风险为代价的(20210514)

塔勒布几本畅销书中写作时间最晚的一本,看完觉得还是挺受益的,就是有些地方不是很明白,这本书也反复提到了《反脆弱》,所以它还是适合在《反脆弱》之后食用,但主要是两本一起借的,但是这本先派送了,《反脆弱》还在排队中,为了读书成系统,还是赶紧把《反脆弱》下单买了回来。

这本书最核心的概念便是“风险共担”:

如果你不能为人民承担风险,那么你无法成为他们的领袖。

享受自由是以承担风险为代价的,这是“风险共担”的真谛——自由从来都不是免费的。

如果你不承担风险,你就不能真正在实践中探索和前进。

你愿意为一个事物承担多大的风险,揭示了你对该事物的信任程度。

等等。

这本书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俄斯之死开篇,安泰俄斯是一个战无不胜的人,但是他的力量都要依靠大地母亲,有人发现这个致命短板,把他高举过头顶,使他脱离了大地,然后杀死了他。 这个神话之前也听过,给我带来的启发就是在职场中要努力增强本领+不要暴露自己的底牌。

书里还说了:“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人他错了,只有现实才能教育他。”这些年无论是在劝导别人还是被劝导的多次经历中,都反复印证了这句话。然而我们总是老得太快,却懂得太迟。

现实是最好的教科书,风险也是时时刻刻存在。普通员工主要承担自己的风险,你的老板却要承担员工的风险、客户的风险、公司的风险等,一个人共担的风险越多,他的社会地位相对也越高。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视频,面试官问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其实是在考查你把什么当作困难,所以你站的角度应该宏观和崇高一些,如果柴米油盐就是你最大的困难,那你的现状也可想而知。

如何控制一个人呢?就是让他参与更多的风险共担,让他对你产生依赖,公司经常就是这么控制员工的。公司喜欢招年轻又已经成了家的员工,是看中他们的稳定,不会突然结婚生子,影响工作或者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要承担家庭责任的员工比普通员工更容易控制。刚毕业初出茅庐,天不怕地不怕,然而越长大越发现我们不是只为自己活着,我们承担的风险也更多,一般会逐渐趋向稳定。然而也有人一辈子都不稳定,都是为了自己活。所以书中也提到了,如果你想要没有道德困境,你就不该交朋友。原来苏格拉底是被处死的,为了心里崇高的东西,家人也受了牵连。格力的董明珠也是不愿为家人开后门,和哥哥断绝关系,甚至被踢出族谱,她说在那个位置只能这么做。

有一些人喜欢把现实搞得理论化,但是却不参与风险共担。塔勒布给这些聪明的白痴起了个名字叫“白知”。书里还提到很多战地记者得到的消息也不是一手的,而是通过其他战地记者的消息得来,这样他们的报道就不会相互矛盾,这些记者也不用参与风险共担,然而扭曲的事实也就这么来了。

很多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什么都是刻板印象。所以假设要选一位外科医生给自己做手术,而面前的两名候选人在同家医院的同一个科室,排名也旗鼓相当,塔勒布会选那个看起来最不像医生的。因为这样的医生需要比别人克服更多的困难,这种困难来自病人以貌取人的天然倾向带给他的不信任感,他一定是用卓越的医术成功地扭转了别人对自己不利的第一印象。这就像社会上有些人已经拥有高学历,还会被嫌弃第一学历一样,从低到高不正意味着克服了更多的困难吗?可惜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没有什么主动思考能力的。

书里提到的一个概念很新颖,个体生命的脆弱其实是为了整体生态的强大,因为个体生命结束以后会有其他形式的再生,但是人类一旦毁灭就无法逆转了,这或许可以让我们在谈论死亡时更坦然一些。感觉这就像两个时常吵吵闹闹的人,一般而言并没有大的矛盾,甚至关系很好,但是那些意见都埋在心里,只是为了不爆发冲突的人,那么一旦爆发可能就是关系的直接终结。部分的不完美是为了整体更加的完善,部分的牺牲是为了整体走得更远。

等看完《反脆弱》后应当对塔勒布的观点有了更深的体会。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反对了同为畅销书的《自私的基因》中的观点,当时那本书我也是看得迷迷糊糊,所以每本书也不用把概念都搞明白,只要有了收获,并不断地主动思考其实就挺好。就像看完《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后就努力按照书中的概念完善自己的价值观,看完《清单革命》已经在陆续给家里的物品都标上清单,每天的安排也按照清单,这就是进步嘛!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对称风险》——享受自由是以承担风险为代价的(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