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长三角番外篇1--火凤凰降临荆楚

序章:因为一时的兴起,毫无计划性的写完了《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长三角上篇》。主要以春秋战国的历史和长三角自然地理地貌为切入点,拉开对其地域文化剖析的序幕。然而长三角地区实在过于庞大复杂,我也是在一边写的过程中一边学习,发现仅仅从春秋开篇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决定在上中下正篇之外又做几个番外篇为补充,让各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脉络呈现的更加细腻与精彩。

此时我正因为工作上的原因,离开江南腹地上海,只身在瓯越核心永嘉地区的山水之间。永嘉俊美的山峦和绵长的楠溪江,反倒让我想起我那栖息在淮河北岸边的故乡。这里是山地,那里是平原。在平原上,夜幕降临的时候,树木在远处成深色的轮廓,将城市和村庄层层包围,树木的轮廓也像是山的轮廓。在平原上,淮河的许多支流纵横流淌,少年时常在夏日入水畅游,自然快乐,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在水面,也像极了山间的楠溪江。

于是,我做了一场梦,梦见了蝴蝶从淮河飞到瓯江,从黄河飞到长江。梦里悠悠然,不知道我是蝶,还是蝶是我。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先生,在他响彻千年的《离骚》当中,一上来就响亮的报出了自己的身世:我是高阳帝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何等的骄傲,何等的自豪,也由此可以看到楚人身上勃勃向上的生命力。屈原又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浪漫主义气息如花香一样扑面而来。

生活在战国后期的屈原同志,充满了对楚国的热爱,然而此时的楚国已经走在了下坡路上。从屈原的文学作品当中可以折射出屈原的人格特征,一叶知秋,也能大体感受到古代楚国人的群体性格特点。是什么样的文明培养出来了屈原这样遗世独立的人格呢?这是令人好奇的。


小小楚族如何受到殷商排挤,被一步步驱逐出中原?楚人先祖是先逃到淮水,还是直接南下到了汉水?这个族群为什么总是在怀念先祖在中原的日子?这个族群又是怎么样和原始部落来往融合,形成了桀骜不驯,野蛮又浪漫的民族性格?楚人是怎么样尽职尽责追求着中原王朝的认同的?当楚人认清了事实又是如何自力更生一步步发展壮大向中原地区发起挑战的?楚国在经济军事力量强大以后又是如何走向礼制,以“德服天下”的?崛起之后又为什么走向衰落又如何再次崛起的又是如何实现对淮河两岸许多小诸侯国和淮夷诸部的征服与统治的呢??又是如何被秦逐步吞噬,国家中心从江汉(武汉)转移到江淮两岸?又如何最终融入汉文化,为华夏文明贡献了哪些璀璨的内容?……对于这样有个性的荆楚,我充满了好奇心,于是在对其历史的学习之下,一点点的了解了这群有意思的人。

传说楚人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颛顼(zhuānxū),颛顼正是屈原认祖的高阳帝。楚人的直系祖先大概来自一支叫季连的部落,部落创始人季连是少典的八世孙、黄帝的七世孙、昌意的六世孙、颛顼的五世孙、称的玄孙、老童的曾孙、吴回(祝融)的孙子、陆终的第六子。楚的先民作为华夏族的正经后裔,早期居住在河南新郑的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有熊氏(也叫轩辕氏)即是华夏民族共祖黄帝的氏,新郑是黄帝部落联盟的都城也叫做有熊。而后来楚国国君为芈姓、熊氏。由此看到楚国与黄帝原始华夏民族之间的关联性,芈传说是来源于华的变体。

关于这些上古时期的原始民族,目前只见于各家史书的记叙,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却很少能够从考古当中找到其文明留存的直接证据,是先民们口口相传下来的传说。他的细节没有办法考证,但文明演化的脉络大体是这样。种种迹象表面楚的先民的确是黄帝华夏部落某支的后代,这也是楚人往后世世代代铭记的民族信仰,和努力开拓的动力之源。


楚人尊崇自然,主要表现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雷电、风雨等的崇拜,其中对于太阳,对于火的崇拜尤甚。传说祝融是火神的化身,善于操控火焰。楚国人的图腾是一种叫凤的神鸟,又传说祝融就是神鸟凤凰的化身,“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于是楚人将他们的祖先与火,太阳,凤鸟融合为一,形成了火凤凰的民族图腾。

火凤凰降临荆楚,倔强骄傲的楚人先民,不久便遭遇了一场巨大的生存危机。在东面崛起的殷商部落取代了中原的夏,对原本居住在中原的各个氏族进行杀戮或驱逐。被征服者就包括了楚人的祖先,楚人的祖先无力反抗又不甘臣服,于是群族开始整体向南迁徙逃亡。关于楚人逃亡的路线,在查阅许多资料后我总结了两种观点,一种是说法是楚人直接由河南南下到达汉水流域,在荆山东南一个叫丹阳的地方定居下来。另一种说法楚人先是到达了淮河流域与那里的淮夷混居,但大概因为楚人倔强的性格和商的继续追杀,不得不沿着淮河继续向西逃亡,到达汉水边的丹阳。而还有关于楚是苗族或者是淮夷后代的说法,我并不采纳。楚国的发展过程中兼并吸纳了很多少数民族和蛮夷民族,但他的主心起源应该还是来自华夏民族的。


楚人到达荆山以南的地方,就在那里居住了下来,叫做丹阳。那时候江汉平原地区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散落着许多少数部族,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之地,居住在那里的蛮有濮,庸等。而楚人也被中原视为蛮族,叫荆蛮,楚人视蛮这个定位是莫大的耻辱。

最初楚国立国的时候,首领的妻子难产,巫医为她做了刨妇产生下了孩子,但不幸的是这位夫人却死去了。楚君和楚民都感到十分的悲恸,用荆山上的楚(荆条也叫楚条)包裹她的腹部下葬。为了纪念这位夫人,生活在荆山脚下的一群人开始称自己为“楚”,荆楚。

楚人初到江汉平原,生存是艰难的,贫穷羸弱。楚人出于对商的仇恨和回归中原的需要,积极参与并支持了周对商的攻伐和取代。真是能付出的都付出了,连首领的命都搭进去了一条。然后这仍然没有换来周朝的认同,仅仅分封给了楚君最低爵位“子”,分封的领土只有五十里地的丹阳城。而且历代楚君每每尽职尽责的向周天子纳贡,千里迢迢的跑到周的都城,在宴会上替周天子烧火,布置宴会现场,真是什么都干了。然而周对楚总是居高临下的藐视姿态,一副你们是野蛮人不配和我坐在一起的态度。楚君这样尽职尽责,却换来不能参加诸侯宴席的待遇,只能和那些四周的野蛮部落首领一起被拒在宴会厅的门外。

起初连祭祀都要偷隔壁国家牛的楚国人忍辱负重,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筚路蓝缕”,发奋图强,国家渐渐呈现了勃兴的势头。骄傲的楚人不再隐忍了,干脆不再去朝觐周天子,连贡品都不缴纳了。楚人喊出“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抒发了心中积压已久的悲愤情绪。意思就是天天说我是野蛮人,老是轻视我,那我就是野蛮人,不管你们中原人那套规矩。从此楚国变得越来越桀骜不驯,越来越个性张扬。


楚国首先在江汉平原地区开展对外扩张的活动,并向南往云梦泽(洞庭湖)一带发展,吸纳了各部落方国。当楚国进一步谋求发展壮大的时候,就不得不面临物资匮乏的问题,需要获取更多的土地和矿产资源。楚国东边的土地上盛产铜矿,而铜在先秦时代的价值等同于石油在当代的意义。于是楚国开始图谋其东边国家手里的铜矿。历来中原王朝对江汉平原东边的铜矿也视为命脉,又怎么能轻易的拱手让出去。无论是商还是周,都在江汉分封了大量的亲信诸侯。周在那里安排了许多王室子孙,打造了一条采集运输铜矿的生命线,叫做江汉诸姬,也叫汉阳诸姬。江汉诸姬的任务不仅是保障铜矿的开采和运输安全,还有对以楚,吴越为主的南方蛮族进行监视和控制。楚要想进一步发展,吞并江汉诸姬已经如弦上的箭,不得不发,没有回头路了。

楚国东进吞并江汉诸姬的过程是艰辛又漫长的,楚人在边缘地带长期的开荒生存过程中,深陷同周边部落,国家长期的战争泥淖,甚至要同那些原始动物搏斗。楚人对华夏的记忆渐渐的只沉睡在了基因当中,而其民族性格和特征在生存环境的改变下变得异常个性鲜明。楚族极大的融合了南方的蛮族,在那里没有中原高度发达的等级礼制的制约,更接近自然原始的生存状态。整体呈现出一种狂放,浪漫,尚武,桀骜不驯,不寻礼制,社会达尔文主义,神秘主义等等瑰丽神奇的种族特征。楚国总是给人一种生命要炸裂开来的力量感,一种勃勃向上的生命力,这种力量结合内心对中原的渴望,推动了楚人一千多年的持续性进步和扩张。在这个过程当中造就了楚地璀璨的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学,音乐,科学,思想等各方面都硕果累累,为最终形成的华夏文明贡献了很多很多的成分,完全不亚于中原地区那些人。


楚最终吞并了江汉诸姬,完成了对其周边各个诸侯国,方国,蛮族部落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楚人创造出了县的行政体制。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并直接对中央负责,地方军权、财政大权也完全掌握在中央手里。这样楚就由一个松散的分封邦联,成为了一个紧密的中央集权制帝国。后来的大秦也是学习了楚的这套方法。


火凤凰这下牛逼了!连周天子都要亲自南下来讨伐他们。传说周王在向南征讨蛮夷的时候,掉河里淹死了。史书记载天子南征未还,成了失踪人口。但天下都知道怎么回事,这笔帐算在了楚国头人。

楚国有了江汉地区,北上中原的大门终于打开,楚人再也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几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中原似乎唾手可得。

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楚人暴发户的心态,遮蔽了双眼。当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诸侯国和东边的齐鲁,西北的大晋,关中的大秦都感觉到了来自这个南边野蛮国家的威胁的时候,大家开始联起手来对付这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蛮人了。于是在一次次试图以武力征服中原的尝试中受阻,让楚国再次看清了自己的差距。打打江汉周边的小国家,收拾一下南方的蛮族没问题,中原和西边,北边,东边的那些老牌国家,哪里是靠武力可以征服的呢?早年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打打杀杀的在边缘地带攻城略地,现在西装革履和大佬们坐在一起,最要紧的是得讲规矩,讲礼制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千里迢迢的过来教楚国做人,五霸的晋文公屡屡教楚国做人,五霸的吊车尾宋襄公本来打算靠着周的礼制也来教楚国做人,奈何实力不够,被楚国反教做人“你这个小国家,尊礼就自己去尊礼好了,想拿着礼成为你称霸的工具,你宋大老实的实力还不允许。”楚国这时候虽然不能征服中原,但已经可以和其他那些大国平分秋色了。

楚国向北进入中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于是转头向东进入中原东边的江淮地区,走曲线路线。楚国这个不能消停的强盛生命体,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楚于是从江汉东北,大别山西的缺口地带进入淮河上游北岸,开启了对那片土地的征伐。楚国打击小国和蛮夷部落已经熟能生巧,陆续灭亡了诸多淮北的小国。在占领之后采取归化策略,或迅速建立县级行政单位,或使之成为楚国的附庸。楚继续沿着淮河向东推进,沿着大别山南下,越过淮河进军江淮,以横扫的势头几乎占领了整个淮河两岸。从此楚国开启了对江淮地区的经营,将他们在江汉地区创造的文明成果嫁接到了江淮和淮河北部平原,又开启了一次新的文化融合。


江淮楚文物

中原王朝默许了楚国向东对江淮地区的侵占,因为那里对中原来说也是野蛮的地方,他们叫东边东夷,南蛮去和东夷打仗,中原的人隔岸观火。楚国不在图谋用武力征服中原,逐渐明白那是行不通的了。便转而同中原人一起参与到国际社会的规则当中周旋,楚也渐渐被大家从内心接纳成为圈子里的一员。一直到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将楚推到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有一天楚庄王打仗回来路过周都城,就恶作剧式的在城外水边举行了一场大阅兵。周天子感到惊恐,就派手下德高望重的老臣去慰问。楚王就问,我听说周天子手里有大禹铸造的九鼎,鼎在哪里呢,有多重啊?老臣回答,鼎的轻重哪能称量。庄王又说,吓,我们楚国人把兵器尖折下来,也可以造九个鼎。老臣说,周的天下在德不在鼎,鼎的事别问了,你快回去吧!老臣的这番话,让楚庄王如五雷轰顶,目瞪口呆,心服口服。

天下在德不在鼎啊,楚庄王一下子就什么都明白了,从此成为了春秋战国的第一楷模国君,连孔子后来都赞不绝口。楚庄王成为春秋霸主,是靠实力和品德实实在在的赢来的,天下是心服口服的。


楚鼎细长足

庄王之后,权力真空,楚国迅速走上了下坡路。东南沿海的吴这时候开始崛起,一个更加年轻更加有力量的南蛮国家发起了对楚的挑战。于是楚在江淮地区的统治受到了吴的挑战,双方在那里反复进行争夺和战争。

吴的崛起是迅速的,关于吴越的故事会有专门的篇章叙述。吴的崛起也离不开楚国先进文明向吴的传播,楚是吴越的老师。楚国国内政治斗争失败的贵族们纷纷逃离楚国,首选的目的地就是吴国。楚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帮助吴人快速的崛起,而晋为了抗衡楚国也转而支持吴国的发展。崛起的吴人和衰落的楚人,终于因为淮河流域控制权的问题而爆发了全面战争。吴人就像当初楚人那样逐步蚕食楚国在江淮地区侵占的领土,楚军不停后退,吴军继续进攻,一直到吴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荆州)。楚国人向西迁都逃跑,吴人在攻入楚都以后开始贪图享乐,纵享战争掠夺来的胜利果实,再也没有志向继续追击楚人了。楚人及时的求救大秦,求救吴的世仇于越。于是于越在江南对吴国后方发起侵扰,楚联合秦军重新夺回都城,将侵略者驱离了江汉地区。

经过和吴国的战争,楚国虽然保住了国家,但实力大大衰减,短时间再也无力走出江汉平原。楚这段时间回到了原点,采取战略收缩政策,放弃了对淮河流域和中原地区的霸权的争夺。


楚人受到这次重大的挫折,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大不了回到从前鞋子都穿不上的时候从头再来。楚人果然就是这样,像他们曾经的先人那样又进入一个默默继续力量的阶段。楚国一边在江汉根据地休养生息,定国安邦,一边密切关注着国际形势。尤其对于东边正打得不可开交的吴和越,楚这时候开始坐山观虎斗,等待一个新的机会。

机会来了,于越灭掉了他的同胞也是他的世仇勾吴,占领了吴国在江南和淮河流域的全部领地,并向楚国发来缓和的信号主动退让出来了淮河上游北岸的一些领土。时间来到春秋和战国的交界之时,中原地区乱成了一国粥,尤其是强大的晋面临了被三家拆分的局面。越和被他灭了的同胞吴一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快速的崛起也快速的走向了衰败。楚国借此良机,再次向东占领了淮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回到了这片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土地上,十分具有戏剧性。越人退回江南地区。不安分的越也像楚那样回去修养了一段时间以后,北上再次图谋江淮甚至是中原。在楚和齐矛盾激化,两国打算干一场的时候,越人按捺不住了,率先攻击了齐。齐于是把祸水南引,说服并支持楚国攻打于越,齐楚矛盾转移,双方一致决定先灭掉越。于越的故事将会在吴越两国篇里详细介绍,但吴越的名族性格和楚比较起来,就明显显得沉不住,不成熟。因为吴越缺乏楚这种长期的磨练,缺乏楚人艰难漫长的民族修炼之旅。在那时候各方面的积淀都是不够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足以支持他们像楚那样强韧。

楚国一口气追击到了越人的大本营,全部占领了过去吴越的领地,至此楚进入了最鼎盛的阶段,领土全部或部分囊括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重庆,江西,山东,河南等等地区,横跨大江南北。


万物常常盛极则衰,在如此强劲的楚西边有一个比他还要强大,还要雄心勃勃的秦。大秦的雄心是走出关中,走向世界,统一天下。楚是秦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和阻碍,所以大秦开始一步步向东吞并楚国。在秦这个战争机器的打击下,楚人也受不了了。逐步放弃西边的国土,向东面退缩,以至于到后来彻底离开了自己经营了千年的大本营,退出江汉平原地区。

楚在秦的打击下,不停的向东边迁移,最终退到了淮河流域,把璀璨的楚文化整体迁移到了淮北和江淮地区,在那里继续苟且了一个世纪。楚国国家中心被迫东迁,却为江淮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先进而深厚的科学文化积淀,这极大的促进了那里的发展。而楚国对长江以南吴越地区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我认为楚虽然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吴越地区,就像很多年前中原华夏影响荆楚那样。但楚在吴越地区没有推行高压的文化压迫或者说强制性的对吴越民族进行种族改造,而是尽可能的给予了那里人各方面的自由度,类似今天少数民族自治制度。所以整体上来说,楚文化对江南地区的影响就不像对江淮地区那么直接和强烈。这一点在今天江淮和江南地区文化留存上也可以得到验证,江淮包括淮北到今天都以楚文化传承者自居,而江南断然不会说自己传承的是楚文化的衣钵而是吴越文化。但也不可否认楚是吴越最重要的老师,楚文化被吴越很大的学习和借鉴了,最终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秦统一中国的步伐没有因为楚的后退而停止,秦在楚旧地江汉平原经营了几十年以后,立下了根基又继续向东推进。虽然此时淮河两岸的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打心眼里对楚产生了文化认同感,已经深深的觉得自己是楚人了,但大秦哪里能放过这片肥沃的土地呢?于是秦就把楚国彻底的从地图上抹去了,江淮人民还忘不掉楚,而江汉人民似乎已经忘掉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谱写和创造了一段神奇过往的优秀民族。


项羽领导大家反抗秦的时候,已经看不到江汉地区人民的身影,以楚之名反秦的只剩下淮河两岸的人们。楚霸王项羽,正是楚人最后的光芒,像一颗最闪耀的流星,一刹那划过幽暗的历史夜空。

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楚人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跌宕起伏后,最终回到华夏的大熔炉当中,被融造入华夏文明当中了。

最后以一个国际社会调侃楚人的轶事结尾,看看这群有个性的人。

楚王喜欢读书人有纤细的腰,于是朝廷上那些大臣恐怕自己腰太粗而失去宠信,于是都不敢多吃,每天都只吃一顿饭来保持纤细的腰肢。大臣们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再扶着墙壁站起来。

楚王喜欢腰肢纤细的女人,于是宫中的女子都争先恐后的减肥瘦身,有很多宫女居然活活的把自己饿死了。

楚王喜欢细腰,楚国民众都开始节食,于是一个国家的老百姓都面露饥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长三角番外篇1--火凤凰降临荆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