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江南师爷烟火味

1

石桥、小河、人家。

江南的古镇,吴侬软语里满透着舒缓韵调。

将到安昌时,口齿里念着古镇名字的音调,都隐约有着船夫舟楫摇打水波的声响。

古镇据说自北宋时期始建,而后历经战火几番焚毁几番重建,现有建筑格局基本为明时奠定。

每一个寻访古村古镇的人,内心大多是极富年轻活力的。或许希望在一方水土一片族群变迁的历史中,穿越时光,印证当下鲜活的自我。

年轻,属于渴望被沧桑认同的年代。而当世间踏遍、万事历练之后,便开始超越沧桑和企求年轻。

世界本无新奇,只是不断换一种形式,重复彼此。

在重复中挖掘新的美好,生命才有了愉悦之光。

2

整个古镇以老街为中心,沿河,自由地向两端伸展。

青石板路,长的异乎寻常、难见尽头。无论向东或西行走,似乎古韵在一直绵延。

宽敞河流的两岸,分别散落着闲适民居和长廊商铺,几步便见各式石桥,连接着人间来往烟火味。

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古时美句勾勒的安昌景象,如今未曾改变几分。

古朴典雅的石桥们,以各种形态跨河而卧,与镇子里的人们相亲相爱着。

最知名的有福禄、万安、如意三桥,古镇人家婚嫁时,都一定要走全。

大概象征着,一旦确认连接,便是持久以恒的相守。

正因为连接,才有了情感;持续的连接,则刻画了记忆;

情感源自记忆而又滋生记忆,却最终归属于心灵。

最美好的桥,在于跨越心灵而连接。

3

在灰白朴宿的镇子中,有两道艳丽的明黄色。

一道在东端,为城隍庙;另一道在西侧,是安康寺。都是数百年来古镇居民寄托心灵的所在。

传统阴阳五行里,黄色为土,为尊贵;接近黄色所在地,便是景仰与洗涤心灵时节。

城隍作为古时民间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担当。

安昌城隍庙里祭祀的是明成化年间侍郎李颙,在钱塘江两岸和绍兴当地因修筑海塘、防御海潮等治水有功受封。

真正的功劳,可以穿越时光,被百姓们长久挂念心头。

功名,首先为功;利在千秋的功,才能超越百代流传,从而顺其自然留为名。

但大多数追求功名者,以名为先,急功居多;能称为当代之功少有,大部分只能算当时之功、当下之功。

功无论大小,但求长远、和善、真性情;尽心智尽才思,济助周边尽可能多的人,这种去努力实践的德,也便是功。

只有基于德之上的功业,才能美好真正,才能记忆恒久。

4

无绍不成衙。绍兴出师爷,人人皆知。

而绍兴的师爷,绝大部分来自于安昌。

有古语称“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出安昌”,古街上的师爷故居和博物馆,述说着当地人的灵气。

明清期间最具智慧的民间职业,大概率非师爷莫属。两百多年来,据说安昌走出师爷竟有上万名。

一个地域有一方文化魂魄所在,传统的留痕,始终潜移默化着后人。

才华和智慧,不只是家族传承,也可以地域熏陶,可以前人激励。

在安昌,师爷的传统,让后辈莘莘学子不由自主沿循了这条相对优越的人生路径。

此外源于地域乡情的关爱提携,也让成长难度少了很多。

师爷的名字,始终未觉得优雅好听,或许跟民间身份过浓有关,或许与智慧常做无用功有关。

但被奉为绍兴师爷的鼻祖典范徐文长,却是偶像,小时追剧就已迷上的古镇聪慧少年。

能引得后世无数绝代才子,以青藤门下走狗为傲,无愧为大明第一才子。

真才子,更能惺惺相惜。而孤傲者,只是走动太少,所接触和连接的世界太小。

走得越多,接触越多,也便越趋平和,越将洞察世间的智慧内敛于心。


5

自明代以来,安昌便是绍兴的商贸重镇。

数百年来棉、布、米集散旺盛,街市烟火基因流传至今。

河畔街市上,老宅商铺鳞次栉比,隐约可见当年盛况。

据说抗战前夕尚有商号933家,是绍兴城区外市集之最。

有河道市集、有人来人往,也便市井升平,积蓄了美味特产的传承。

秋冬走在古街上,腊肠临河满街悬挂,是格外出彩的风景线,勾动着行人的味蕾跃动。

最美味的腊肠,需要阳光与风适当的晾晒,又需纯正的酱、酒相伴随时间发酵。

在安昌,传统绍兴黄酒之好外,更有知名的仁昌酱园,清光绪年间品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热捧。

加上沿河廊檐上遮去了阳光持续暴晒、河畔带水的清风吹拂,也便有了别样甜美滋味。

恋恋难忘的风景、美食,都是美好元素恰到好处的组合。

所有的美好,都属于适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昌,江南师爷烟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