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学

        虽然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已经开始应用化学于日常生活之中,但那些只是一些粗浅的方面,真正让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进入人们眼中的时间是近代(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

      在经历了化学萌芽之后,人们已经开始摸索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近代化学史上的许多重要发现和学说都与这些探索有着紧密的联系。

      1661年,罗伯特·波意耳在《怀疑派化学家》文中提出了元素概念。他认识到化学值得为其自身目的去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从属于医学或作为炼金术去进行研究——虽然他相信炼金术是可能成功的;他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到化学;他给元素下了一个清楚的定义,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和炼金术家的三要素(水银、硫磺和盐)根本不配称为元素,因为其中没有一个可以从物体(例如金属)中提取出来。

        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提出了“燃素学说”。施塔尔在总结了前人关于燃烧本质的各种观点,并对其进行甄别之后,更系统地提出了明确的燃素学说。施塔尔认为,火是一各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各微粒可以和其他的元素结合形成化合物。同时也能够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如果大量的微粒聚焦在一起就会形成明显的火焰,这些微粒弥漫在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称为“燃素”。

      1777年,拉瓦锡于提出了科学的燃烧学说-氧化学说,彻底推翻了“燃素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1774年,他用锡和铅做了著名的金属煅烧实验,他首先将实验用的铅和锡进行精确称量,将它们放入曲劲瓶中,将瓶封闭后再准确称量铅、锡与瓶的总重量。准备就绪后,进行加热,直到铅、锡变为灰烬。再称量总重,与试验前一样。之后,当他把瓶子打开时发现空气冲了进去,这时再对瓶及煅灰进行称量,发现总生日重量增加了,另外,他发现金属在煅烧后重量也增加了,所增重量恰恰是等于空气冲进瓶后总增量。因此,拉瓦锡断定,金属所增加的重量,既不是来自水中,也不是来自瓶外任何物质,只能是金属结合了瓶中部分空气的结果。此后,拉瓦锡又对金属的氧化与还原的反应进行了很精确的定量研究,证明了化学反应中质量不灭的定律。在几年的积累、归纳总结之后,拉瓦锡于1777年提出了科学的燃烧学说-氧化学说。此后不久,水的合成和分解试验取得成功,氧化学说也随之为举世公认了。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的开始。他接受了牛顿的原子概念和物理学的思想,.把原子量作为自己原子论的核心.并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化学分析求算原子量的方法。他接受了拉瓦锯的元素说和元素表,并把元素作为划分原子种类的依据,赋予了元素新的含义 他把其他化学家发现的化学基本定律加以验证,作为论证自己原子学说的实验根据。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确立了分子理论。阿伏加德罗经过大量的实验事实分析、讨论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他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的周期律说明:简单物体的性质,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质,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赖关系。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他们在关于安息香酸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苯甲酰基,为基团论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通过对氰尿酸的精心研究,搞清了它的组成和性质;共同研究了密石酸的组成和扁桃酸发酵机理,制备了尿酸的多种衍生物;他们还研究了苯六甲酸、苦扁桃油、那可汀、配糖体、乳浊液;一起编辑了对化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化学辞典、李比希化学年鉴,联名发表了几十篇极有价值的有机化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正是经过李比希和维勒的努力,开创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新局面。

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不仅从科学实践上,还从思想上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做了准备,这一时期成为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近代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