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文章的这一年:关于内容与平台的思考

自2020年初开始我就已经很少写文章了,一方面是因为本职工作发生了变化,我从媒体主编转战到APP内容版块负责人。另一方面我自己也需要不断去学习去积累,当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内容可以更新时,断更是我唯一的选择。

过去这一年我经历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如今可以拾获到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本次主要围绕“内容”二字跟大家聊聊一个内容板块从无到有的过程,最后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在我刚接手内容版块的时候,整个版块极度缺乏内容,我们每天只能从我们另一个APP里摘选一些内容同步过去。很明显,这不是一个健康的运作模式。我很清楚自己需要解决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我们的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2、我们的内容源如何保证充足

以上是所有内容APP运营需要深度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说说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吧。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就是打电话去跟用户聊。

整整一个星期,我们没日没夜的对着表格给用户打电话。最终打了几千个电话,共收集了1000多条有效反馈。说个小插曲,座机号码的接通率很低,我们用的都是私人手机通话。结果因为短时间内打了太多次电话,被电信公司警告,理由是怀疑我们搞电信诈骗......

拿着这1000多条反馈,我渐渐找到了方向。最终我确定了几个可以做的内容大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些大类的内容源问题。我反复问自己,我哪来这么多内容呢?总不能全网搬运吧,这可是有版权风险的,那就自己原创吧?这可是一个信息流产品,靠一个小团队能有多少原创可坚持呢?很烦......

最后中和了一下,原创+外部版权内容源接入。我们付费接入了一个第三方内容源,从对方的库里选择需要的内容展现,自己再另原创官方内容。这是我们版块最初内容结构,简陋无比,甚至连方向都不一定是对的。

所谓1000多个反馈又能代表什么呢?他们到底有没有在跟我们说真话,我从他们口中归纳出的内容形态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我要打很大的问号。这个疑问在两个月后揭晓了——这些反馈真的代表不了什么。

最初的内容形式基本上是图文,一个月下来阅读数据很一般。于是我决定直接上短视频尝试一下,看看视频内容的效果。从同事拿要了公司前几年自制的短视频发了一些上去,结果发现平均阅读数据有提升。我瞬间察觉到我们的用户群体对短视频的偏好,马上改变思路,我们要做短视频的信息流......

视频对比图文的优势很明显,这是事实,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冲击。从业这么多年,我所做的一直是图文市场,当我发现我呕心沥血完成的一篇图文被淹没在视频流中,我不禁要问自己,图文市场还有未来吗?写的再好有什么用呢?只是内容形态改变了,同样的观点,同样的事件呈现在用户面前,带来的效果却天差地别。我还没来得及感叹时,我发现自己曾经写的文章已经被别人拿去拍成了抖音短视频,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就是内容形态转变所带来的优势,这种优势已经超越了内容本身。

到这里我们再回归到图文的写作层面上,想起曾经被很多人问过的问题:我该写怎样的文章才有更多人看。以前我会苦口婆心的告诉他好好写文章,关注内容本身。但这远远是不够的,现在我一定会告诉他先搞清楚自己所在哪个平台,想明白这个平台的主流内容形态是什么,理解透这个平台推荐算法和审核机制是什么,把以上几个问题想清楚就能得到一个答案了,只是这个答案往往令人不爽,不信你可以试试.。说的直白点,只有符合平台需要的内容才会有更好的流量。

以自身为例,当我以平台方角色去接触创作者的内容时,我发现眼前内容真的太多了,而且这些内容本身质量还参差不齐,面对这个事实,平台该怎么做呢?最基础的运营策略就是:筛选,加精,热点,置顶,推送。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

筛选:是大方向大类别的去选符合平台价值观,符合平台需求的内容;

加精:进一步筛选出平台精华内容,常见形态就是合集,专栏;

热点:再进一步筛选出更优秀的内容利用平台规则打造热门,(对,你所看到各种热门内容其实都是平台背后的运营策略,没有平白无故的热门;)

置顶:置顶位算是流量C位,所放置内容不是最热的那也是平台最需要的内容;

推送:推送的目的是什么,是促进平台用户活跃,正常情况下,推送的内容一定是具有高打开率性质的,低打开率的推送是没有意义的。


以上就是一个漏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内容被筛去。(如果你没有耐心读完我的全文,把以上几个关键词想明白就可以关闭了,这是本文的核心。)

换成写作者,你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你创作的内容从一开始就处于规则之中,然后它会加入各种规则中运转,它的后续传播跟作者其实已经脱离了直接关系。要想自己的内容传播的更好,先想一下,你的内容能经过以上几轮筛选。

是不是感觉很卷,明明只想好好写文章,为什么要想这些跟写作没什么关系的东西。这就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在创作,你若想出彩,没有更好的选择,大家的想法都一样。很多人对这个没什么感觉,但当你从后台看到以万为单位的内容产生时,你会明白平台在做什么事情了——是运营和管理。仅仅是管理这些内容就已经是很大的工作量,最终能给到运营手拿去重点运营的往往很有限。

我见过一些很努力的创作者,从历史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的潜力,我也知道这些人只要稍加提点,帮他规划一下创作方向和思路就会收获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会去逐一去联系他们去说吗?这不现实。也有那种名不见经传,粉丝寥寥无几的创作者,初见作品就觉眼前一亮,是可以重点培养成KOL的人才。但这也是偶然事件,这群被忽视的人平台自然需要去挖掘,但这需要时间,也许他们等不到你发现他们的那一天就换平台了,也许半路你的平台自身就已经凉了,这谁也说不好。

看到这我相信会有人觉得失落,可这就是现实,就连那些长居热搜位的创作者,谁又服过谁呢。有无奈的地方,也有希望的地方。希望就是你永远有机会。有规则有算法比无序的状态要好的多,就看你自己遵循与否了。

说这么多,多次提到规则,不是告诉大家只要研究规则钻漏洞就行了。创作内容如果忽视质量,这依然是在投机取巧。你若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你会发现这些规则对你无用。规则也都是有前提的,没有一个平台会蠢到把自己的流量位放置垃圾,也不会用自己的流量资源去力推一个垃圾作品。对运营者来说,有更好的选择,那就不会去将就。

如果你的内容足够好,自身实力足够强,但你至今没有取得应有的收获,真的很建议你想想我上面说的东西。你欠缺的不是创作能力,而是对内容运营的思考。如果你创作能力一般,想要提升却没有方向和方法,那你可以去看看热门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去看看优秀的创作者是怎么创作的,他们走过比你更远的路,你所谓的个性,所谓的情怀,其实别人早就玩烂不玩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写文章的这一年:关于内容与平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