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讲故事,可能本身就是个“故事”。

《 用数据讲故事 》

1.读懂上下文:

①谁是你的受众?

②你需要他们了解什么?

③你需要引导他们做什么? - 参考词语

分辨|行动|移情|授权|鼓励|参与|建立|检查|促进|熟悉|追求|推荐|接收|记住|报告|答复|促成|支持|简化|启动|尝试|理解|验证|接受|同意|开始|相信|改变|协作|着手|创建|辩护|想要|形成|实现|包括|影响|投入|鼓舞|了解|学习|喜欢|劝说|计划|提升

④如何用数据表达观点?

眼光敏锐的受众会戳穿站不住脚的故事,质疑因隐瞒而片面的数据。上下文、正面数据、反面数据各多少才算适量,这会因场景、对受众的信任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异。

⑤延展思考:

1.至关重要的背景信息;

2.受众与决策者是谁?对他们有哪些了解?

3.受众可能对话题存在怎样的正面或负面偏见?

4.有怎样的数据可支撑案例?数据内容受众是否熟悉?

5.有哪些风险?哪些因素将弱化案例?是否需主动提出?

6.成功的产出是怎样的?

7.如果只能告诉受众一句话,你会说什么?即:中心思想 = 独特观点+切中要害+完整句。例:暑期试点学习项目在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好感方面取得了成功(要害),因此我们建议继续开展(观点),请批准项目预算。

⑥注意事项:

1.不是所有数据都同样重要,宁缺毋滥;

2.不需要细节时,请总结;

3.扪心自问,去掉这个会有什么变化?

4.必要但不直接影响内容的元素,请融于背景(即:前注意属性弱化);

5.保持图表易读:使用一致且易阅读的字体/字号,简单语言,去除不必要的复杂。例如:

前注意属性弱化
前注意属性弱化

2.选择合适的图表,消除杂乱,聚焦受众视线;


原图
简单文本改造图
消除边框
视觉暗示 - 可供性
强调


强调
常用于问卷调查的度量,从强烈不同意到强烈同意
可视化相差极大的数值时,使用面积图
强调/切割

3.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可供性、无障碍和美观;

去除图形边框→去除网格线→去除数据标记→清理坐标轴标签→直接标记数据→保持颜色一致。

各种前注意属性
各种前注意属性
建立信息的视觉层次
少量使用数据标签有利于吸引注意

4.用数据讲故事

故事的内核:主观期望遇到残酷现实

一,开篇:故事的设立

(1)设定:发生在何时何地?

(2)主角:谁在驱动情节发展?(由受众决定)

(3)失衡:为什么冲突必要?冲突中如何抉择?带来哪些变化?

(4)平衡:希望看到发生什么?

(5)解决:会如何带来变化?

二,中间:故事主内容

(1)覆盖背景,推动情况及问题发展

(2)结合外部上下文,明晰对比点

(3)例举说明问题,,结合可说明问题的数据

(4)阐述若不采取行动或不发生变化会怎样

(5)讨论解决问题的潜在选择

(6)说明建议方案的优势

(7)向受众明确为什么他们会处在决策位置

三,结尾:回应开篇,呼吁行动。


小结:

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本书书名为“用数据讲故事”,在数据可视化上确实是颇有实战经验,可在故事这个版块,全书只有一篇章在叙述此块的内容,且大篇幅用在人云亦云的些许讲故事的小技巧和要点,就草草结束了篇章,而对于如何将数据可视化与故事相结合的实战案例或方法论等方面,都十分欠缺。

但不可否认,在数据可视化上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可惜,我是个容易中“标题党”陷阱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数据讲故事,可能本身就是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