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孔子-《论语新解》述而25

7.25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白话

夫子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够看到君子,就可以了。”夫子说:“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够看到有恒守的人,就可以了。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做到有所操守也很难了。”

释义

这里,夫子把圣人与君子做了区别,把善人与有恒者做了区分。在夫子心目中,能称为圣人的,是尧舜禹,是周公。在论语里面,君子有时是阶级的概念,泛指士大夫贵族阶层,有时带有道德评判,是守礼行仁有德的人。君子,类似现代的“先生”“绅士”的概念,指的是有教养的文明人。夫子认为,人人可以做君子,不是要求人人去做圣人。后世把圣人和君子的概念混用,特别是后儒认为“人人可以做圣人(当然是内圣)”,以为不是圣人就是伪君子。

仁智勇,君子三德,仁为其一。仅仅有仁德,还算不得君子,还要有行仁的“智勇”二德。可见君子的标准是高于仁人的。夫子不以为自己做到了“仁”,也没见他认为其他那个人做到了“仁”,“仁”的标准高到了几乎没有人能达到的地步,这个“仁”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仁”都做不到,何谈“君子”呢?难道除了几个历史圣人,所有人都没有达到“仁”的标准,不是合格“君子”吗?而是“伪君子”吗?

现代我们有时使用“好人”这个概念,说一个人是好人,几乎和说一个人是“人”差不多,或者说这个人“还不坏”,大概意思是说人还善良,不会害人,其实和说“有人性”还是“人”,或者说“不是畜生”差不多意思。可见,所谓“好人”,和“人”的标准差不多。至于什么标准算“好人”,也不能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我认为,夫子所谓“君子”概念,与现代“好人”概念类似,是一种价值指向,向着“君子”“好人”那个导向去做,或者说不要向着“小人”“坏人”那个指向去做,或者说不要向着“畜生”那个指向去做,不是有一个明确的“君子”“好人”的标准在哪里。夫子不说自己是“君子”,现代谁又能说自己是“好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近孔子-《论语新解》述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