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中寻找慰藉

图片发自App

时过境迁,后面总是跟着物是人非。

我是个非常怀旧的人,怀旧的情感如果追溯的话,可能要追溯到我的童年。童年的我就开始怀念更早的童年。如今想起来,颇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比较有意见的,思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恰恰是我年少的时候,会去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活着和死去到底哪个才更可悲的问题,所以,少年的愁,是真的愁,痛,也是真的痛,那些如今只能追忆的第一次,也是现在我之所以是这样的我的原因。

似乎是上了中学之后,我发现我怀念的,并不是我记忆中的哪个人,而是记忆中正处在那个情境下的自己,或者说是自己正拥有的或是付出的感情,即使是喜欢的山,河,风,或是风中飘来的气息,都让我怀念,即便是童年第一次拥有记忆的那个场景里在阳光下闪烁的灰尘,都让我怀念。有一大部分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儿,还有一小部分是我后知后觉,从他人那里得到注意和在乎的时候木讷错过,多年以后才通过回忆才明白的事,这总让我愧疚,虽然并没有后悔或是别的情绪,但总觉得比较浪费别人的大好光阴。

而对于人,我怀念的,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和在时光中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年龄、特定经历的你和我,还有我们共同经历过的事情。当记忆中的人突然跳到我面前的时候,虽然相谈尽欢,可过后总有些唏嘘和可以,时光荏苒,再忆时已不是当年人。

我童年在姥姥家长到八岁,在那个东北边陲的小镇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我应该是个早慧的人,记忆最早的片段中有金色的阳光和阳光中飞舞的金色灰尘,斜斜的太阳照到屋子里,温暖得像春天,可是姥姥正在给我穿棉鞋,烫绒花面儿的红色棉鞋。在姥姥家我学会了读书写字,偷着看小姨的言情小说,启蒙书是《一帘幽梦》。而这本小说,我研读了好几遍,即使是已经回家上了小学,每次寒暑假去姥姥家的时候,就会再看一遍,因为没有有线电视,没有同伴一起玩儿,只有这一本小姨已经不再藏起来的言情小说能消磨时间。

也许是从这本小说开始,我便变得容易伤感,或者是我本身就是个容易伤感的人,只是这本小说让我早一点认识到了什么是伤感和痛苦。所以在给姥姥念京剧里的戏文的时候,那么容易被戏文带走情绪;所以在舅舅被冤枉的时候我是多么痛苦和感同身受;所以在姥姥感叹自己的命运而大哭的时候,我多么惶恐和无奈只能陪着默默流眼泪;所以在姥爷和姥姥吵架,自己扇自己耳光的时候,我是多么心疼,就如同那些伤人的话语是钉在我的心上,看见姥爷的自尊在流血,那几个耳光是扇在我的脸上,让我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无能为力。

这些情绪不稳定的因素让我并不会时常去回忆那些激烈的冲突。记忆就像沙漏,留下的都是自己愿意去面对的大颗粒珍珠。

所以怀念的还是姥姥的笑容,给我做的辟邪的小扫帚,还有包的好吃的饺子。怀念的还是姥爷带着我到处玩儿,给我做的小沙发小凳子,还有给我买喜欢的文具……

有些时候,我并不相信我的记忆。有些场景在真实存在的基础上,似乎被我美化了,就如同我长大的那个小城,从八岁到18岁,整个年少青春都在那里。我不喜欢记忆中熟悉的场景被变化,而事实是每一次回去,都会让我觉得陌生。直到连家里的老房子都不见踪影,一切只能在回忆中寻找慰藉,起码河还是那条河,天还是那么蓝,起码在这个小城里还有和我拥有共同记忆的几个人。

有共同回忆的人,我知道他们在那里,而且会一直在那里。那些情景,那些风景,那悦耳的歌声,风声……也都在那里,装在我们的回忆里。即使没有人提起来,即使没有见面,我仍然知道他们就在那里。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当我痛苦的时候,回忆是一个角落,金色的阳光可以给我继续向前的勇气和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记忆中寻找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