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设计总监南迪尔:智能硬件产品的体验设计思路

本期大咖

南迪尔

小米设计总监

2016 年加入小米科技,负责三条平台级核心产品线的体验设计:小米 AI 音箱,小米 VR 以及小米路由器。这三条产品线囊括了德国 IF、红点、IDEA,GoodDesign 四项国际设计大奖。

曾任职百度,先后负责百度网盘,百度智能硬件等项目的体验设计工作。

从事用户体验设计工作 9 年,专注于前沿体验设计,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虚拟现实交互体验等领域进行研究和设计实践。


近年,由于 VR、AR 等新技术的出现,智能硬件飞速发展,成为互联网行业不可忽视的一大风口。而 5G 时代的到来,或许会为智能硬件的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

为了让智能硬件产品在诸多竞争者中更出类拔萃,体验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次【蓝湖大咖访谈】邀请了深耕智能硬件产品体验设计的小米设计总监南迪尔老师,负责小米 AI 音箱,小米 VR 及小米路由器的他,分享了个人对智能硬件产品的体验设计经验及思考。

设计从体验和价值出发

无论是做互联网产品,还是做智能硬件产品,体验设计师的角度都是从用户体验出发,将用户的痛点解决到极致,这是典型的互联网体验设计思维。

举个例子:

几年前,我负责过一个百度和联想合作的智能路由器项目。当时路由器的配置流程比较复杂,非常令用户头疼。

我们发现了用户的这个痛点之后,对这款智能路由器量身打造了一个“极简配置”,默认合并 wifi 和路由器密码,一个页面搞定令用户头疼的路由器配置过程,简化了配置流程。

事实证明,这个在当时的路由器市场上比较新的方式是有效的,成功从用户心理预期的角度减少压力,解决了痛点。

除了用户体验,思考使用场景,做对用户有价值的设计同样重要。尤其是在时代发展迅速的当下,产品内容越来越同质化,要获得用户的认可,达到产品目标,在体验设计上不能一概而论。

同一产品的使用场景往往有多种,设计师要站在用户的角度,针对每一个场景量身打造设计体验。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能感受到设计细节的动人之处,产品的价值和良苦用心更易被感知。

 举个例子:

我们做小爱触屏音箱的时候,分析了触屏音箱的使用场景,整体上分为"远场"和"近场"两大类。

“远场”的时候,用户可能是在做家务,做运动,对信息的诉求更多的是快速可见。

所以我们设计原则是突出重点信息,信息量要少,甚至为了远距离的可读性,我们专门优化了字体,定义了最小字号,而且研究了文字和背景的对比度范围,来保障阅读。

“近场”的时候,用户与手机的距离接近了,我们可以放入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多的触摸操作,虽然看似和“语音交互”相悖,但是这时用户已经在近场,触摸会更加的直觉而且高效。

从体验跟价值出发做设计,是体验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不可忽视。


智能硬件的体验设计思路

1. 多面的体验接触点设计

市面上我们接触的大部分互联网产品,用户和产品的的接触点比较小,一般都在 APP 或者网站内,所以体验设计所考虑的也在这个范围。

而智能硬件产品的体验设计范围要大很多,APP、网站的设计只是整个产品体验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接触点需要去设计。

拿智能音箱为例:

体验从用户见到包装那一刻就开始了。

包装传达的是什么信息,什么感受,有人看说明书吗,如何快速引导,如何把配置流程简化,是不是语音引导就足够,第一次语音对话需要教学吗,灯效和语音反馈如何配合,APP 如何快速获知用户喜好,用户遇到问题是靠 APP 解决,还是去找客服解决等等,都是体验设计师都要考虑的。

除了用户体验,以此类推,智能硬件产品的体验设计甚至可以扩展到整个产品的定位、售前卖点的传递等。

2. 设计前思考,将力气用在刀刃上

接到体验项目设计需求后,立马动手去设计容易踩雷。

刚开始做一个项目的时候,要整体分析,不要默认别人给你的框架。我建议大家在接到需求后,要多前置的进行思考。

我经常会思考这两个问题:

1. 这个项目如果想在行业取得成功,体验角度需要做哪几件事情?

2.其中哪件事情又是突破口?

这两个问题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项目,把事情做到刀刃上。

然后,在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拆解。

横向分析视觉要做什么,交互要做什么。

纵向可以按照体验时间维度拆分成不同的模块,找到峰值体验和终值体验去强化。做出可测试的版本后,找到”低谷“体验去进一步完善。

3. 技术合理的释放

近年来,VR 和 AR 等各种新技术的能力不断增长,用户接触的信息维度也不断增加,这对智能硬件产品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

举个例子:

我在做 VR 设计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比较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的 VR 一体机是双眼分开展现,理论上可以把任何可视元素 3D 化,看上去我们可以完全定义一个新三维的视觉风格,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样做吗?

我们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三维的 Button 和平面的 Button 使用起来没有本质差异,因此,它没有三维化的必要。以此类推,应用商店里的用户文字评价也没有三维化的必要。

本质上来说,三维化和颜色或动效一样是一个视觉吸引点,或是风格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增加有效信息,那它其实并不需要。

而增加了有效信息的三维化就完全不同。

例如在 VR 中买包,将这个包三维化,用户能从不同角度查看商品,并有切实的体积感受,从而进行购买决策。用户本身就需要的三维信息,才是三维化发挥的重点。

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欲迷人眼,体验设计师们要保持清醒,要从用户接受信息的本质出发,把炫酷的技术合理的释放。

4. 设计要适度保持一致性

产品的设计是否保持一致性是体验设计需要关注的。对于设计一致性,我想聊一个小的点,就是一致性的要做到什么颗粒度。

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一个设计要不要保持一致性,有些设计师或者产品经理会比较坚持,认为逻辑一致、视觉一致是不容侵犯的。

早期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一致的设计会降低理解成本,这是非常硬的道理。可随着接触的项目变多,用户场景更加复杂,我发现不应那么绝对。

因为一致性做到极端会产生负面问题。比如一致性太高,产品整体丰富感会减弱;完全一致的设计,在特定场景下反而会降低效率。

对于这样矛盾的问题不妨向上一层往源头考虑,设计一致性是为了解决什么?

我认为是两点:

1. 通过重复一些视觉感受来传达品牌印象。

2. 统一的形态或者交互可以提高使用效率。

在这两个大的方向上我们要努力靠近,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遇到了问题,我们要以当下场景和用户为思考核心,毕竟不会有一套完美的规范能安放所有产品。

我很喜欢苹果的产品,他们的颗粒度掌握的很好,我们分析苹果的产品页或者硬件产品时,能看到很多一致性,也能发现很多产品的个性,整体传达出的感受都是苹果的品牌。这可以算是标杆操作了,非常值得学习。

5. 效果验证

一般来说,智能硬件产品在业务初期阶段,项目跑的都会比较快,有些还没来的及验证就进入下一个迭代了。

而到了业务相对成熟的阶段,需要精耕细作的时候,验证闭环可以直接的体现设计价值。

设计验证本身是比较难的,首先是因为设计主观评价比较多。另外,很多设计的工作会和产品融合在一起,很多时候一个数据结果出来,很难区分设计和功能分别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

对于智能硬件这个领域,多数衡量的指标其实和互联网产品也是类似的。以小米为例,我们会充分利用好公测用户这个群体,他们都很热心会提出问题。

举个例子:

关于智能音箱的“吸引力”指标。有些体验如果做的足够“吸引”会促使购买转化提高,这可能是和通常免费的互联网产品很不同的一点。

我们验证的方法是把我们的“有吸引力”的体验,比如智能音箱的时钟设计,音乐播放界面设计等,和产品功能放在一起让用户来排序,就能看出设计对这个产品的竞争力提供了多大的帮助。


智能硬件的体验设计思路

我很喜欢一个产品分类的方法是把产品分为”Kill Time“和”Save Time“两个大类。不难理解,就是提高效率和提供娱乐。

可以看到目前的家庭智能硬件多数功能是在解决”Save Time“这个领域的问题。早上起来窗帘自动打开,电饭煲定时开启,小爱音箱播报天气等。

目前,由于互联网以及语音控制的加入,这个领域被整体的提升了效率,我认为接下来发展的方向是继续通过设计和算法不断的加强联动,逐渐进化到主动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智能家居。

可以想象一下这里面体验设计的发挥空间还是很大的,因为当效率基本被解决,情绪就是下一个需求,而这是体验设计擅长的领域。

而在”Kill Time"这个领域,目前有这个能力的品类不多,因为需要有内容输出的屏幕或者喇叭,像智能音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天都有海量的用户在消费音频和视频内容,它接下来大概率会向着家庭娱乐中心的方向靠拢。

而个人娱乐设备,我依然比较看好 VR、AR 类智能硬件。现阶段硬件技术还没有达到用户的体验需求,一旦达到将是下一个巨大硬件平台,到时候可能很多硬件品类会被代替。

另外,除了家庭场景,智能硬件在公共领域的发展机会也很大。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可能也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感兴趣的设计师可以多多关注。

本期的【蓝湖大咖访谈】就到这里,感谢南迪尔老师的真诚分享,大家是否从中获得了启发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用蓝湖,不加班!

蓝湖网址:LanhuApp.com

蓝湖,高效的产品设计协作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米设计总监南迪尔:智能硬件产品的体验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