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唐龙朔元年,即公元661年正月期间,大过年的,日本全国上下热闹非凡,却不是为了过年走亲戚,而是为了忙活着渡海西征。
当时的朝-鲜半岛形势紧急,大唐帝国领头,带着新罗小弟狂揍百济和高句丽。百济已经被揍趴下,大唐王朝正踩着百济国的尸体,将其作为粮道,对高句丽进行数轮高压打击,高句丽苦苦支撑。
不过百济虽然被灭国,但各地反抗势力并不甘心,其中就有残军将领鬼室福信派遣使者前往倭国日本求援。
日本因为自身地理资源的窘迫,对西边大陆一直有着疯狂的欲-望,做梦都想着把朝-鲜半岛给拿下。
因此自从大化改新后,步入封-建国家队列的日本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对外一直具有很强的进攻性。而朝-鲜半岛作为日本西进大陆的最佳跳板,日本所做的,就是像狗皮膏药一样贴着朝-鲜半岛进行欺负。
既然是百济国为了反抗大唐帝国的霸权,日本觉得自己出师有名,不仅立马答应了鬼室福信的求援,还觉得自己应该好人做到底,全面占领朝-鲜半岛,将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国全面保护起来,岂不更好?
不过面对势头正盛的唐朝军队,日本不敢马虎,要趁唐朝军队没有全面占领朝-鲜半岛时立马出发抢攻,而且要集全国之力进攻,否则赢面不大。于是日本当时在任的齐明天皇一拍脑袋,决定御驾亲征,实际掌权的中大兄皇子和动员全国之力集结起来的数万军队跟随。而且其国内所有的大小船只几乎都被丢到海上,往西海岸集结。
日本西征大军从都城飞鸟出发,行军到九州,气喘吁吁地走了几个月,到七月二十四日,齐明天皇因旅途劳顿且年事已高竟然直接死掉了。
毕竟是天皇元首逝世,掌权的皇太子中大兄不得不将西征计划推迟,但国家大事也不能耽误,于是中大兄太子打了一手好牌,将原本服丧十二个月改为服丧十二天,看,好歹也推迟了十二天嘛。
既尽了孝道也没耽误国事。
无论如何,皇太子中大兄觉得朝-鲜半岛的这场架还是要打的,否则前期的全国大动员就成了全国大笑话!
朝-鲜半岛上由天朝上国——大唐帝国领衔,新罗、百济、高句丽和倭国日本加入的五国杀,于是就开始了。
贰
日本最早的一次派兵,是在公元660年,即齐明天皇御驾亲征前,有五千人作为先锋部队护送百济王子扶余丰回国,分别乘坐170艘战船往西而去。
日本本土也是做足了准备,据记载是“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中大兄太子甚至还下令构筑朝-鲜式的山城,不仅为进攻朝-鲜半岛做足了准备,还为将来如何防范唐朝军队反攻到日本本土做了深远的部署。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认真范儿,从古有之。
日本对百济发出的第二批援军据说有一万七千人,是在公元661年八月。齐明天皇驾崩,中大兄太子服丧十二天之后立马就心急如焚地派出这第二批西征部队,而且备足了粮草武器,光箭矢就有十万支,另有丝五百斤、绵一千斤、布一千端、牛皮一千张、稻种三千斛等(《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智纪》记载),这都是当时日本一小国的国力极限啊,可见日本人是认真地豁出全部身家在打仗,一点也不含糊。
不过日本前两批西征部队似乎没在百济国土内掀起什么浪花,何况又遇百济内部势力不和。公元663年,扶余丰迁移的新都避城遭新罗军队围攻,不得不迁回周留城。
据此,日本中大兄太子殚精竭虑,简直操碎了心,在日本岛内大批量征集战争器械,屡屡向全国动员兵力,再次发兵二万七千人,渡海而来,虽然途中蛋疼得遭遇了风暴,过程十分折腾痛苦,但总算成功登陆朝-鲜半岛。
这还真是一个就算挨揍也要使上全力的国家。
这登陆的第三批倭国大军上来就开干,专门找“软柿子”捏,向新罗军队一顿穷追猛打,操作骚得不行,攻取新罗沙鼻、岐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
不过朝-鲜半岛上毕竟是由大唐帝国主导的五国杀战场,倭国小兵再怎么找“软柿子”捏也会啃到硬骨头,直至把牙齿啃落。
当倭国出兵增援百济的时候,唐高宗就立即遣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百济的唐军,在锦江入海口以南登陆,打得在边境徘徊的倭国军队哭爹喊娘,一路败退。孙仁师的援军则顺利挺进熊津城。
这个时候,新罗也开始在全国动员兵力,前后征召了四万大军,新罗国王金法敏亲率大军到达熊津城,与唐军会合。
当时的唐军和新罗联军决定攻打敌军头目汇集的周留城,敲掉敌军的大脑,击溃百济人的心理防线,其余各地便会不战而降。
唐新联军兵分两路,由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率一路大军从陆陆进攻周留城,刘仁轨则统领水师大军从熊津江进入白村江,从水路前往周留城。
这个时候的百济和倭国联军防线萎-缩,全挤在周留城内,其中倭国的三批援军成为抵抗唐新联军的主力,真是无比尴尬。不过很快,倭国日本的第四批援军越万余人,由庐原君臣率领的大规模战船队伍正“呼哧呼哧”地自锦江入海口逆流赶来。
叁
周留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公元663年八月,唐新联军已赶到周留城下,三面围城。陆上战场一片混战,唐新联军攻势猛如虎,周留城的据点被一一攻破,没来得及从水路逃走的百济和倭国守军纷纷举手投降。
八月二十七日,倭国水路援军赶到。
大唐王朝和倭国的水军在白江口摆开架势,开始了大眼瞪小眼的对峙。
当时的兵力对比,大唐水军七千人,战船一百七十艘。倭国水军一万余人,战船一千余艘。
看着倭国水军占尽优势,但是大唐水军的战船全是巨无霸,船坚甲利,有楼船、艨艟、斗舰、游艇、走舸等,甚至还有能喷火的“火舰”。相比之下,倭国水军就有点“小家碧玉”了,大多是一些从日本国内征调而来的小型船只。
这样的倭国水军胆敢与大唐水军叫板,无非是想搞船多欺负船少的船海战术,一波倭国小船首先冲向大唐战船,就好比一群小绵羊冲向一头大象。
结果倭国水军落得一个人仰船翻,败象惨不忍睹。
《旧唐书》曾记载这场水战结果:“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大唐水军各种战舰品种眼花缭乱,后期大杀器——火舰参战,火炬、火球、油瓢、油囊、火箭等火式武器层出不穷,烧得倭国水军一片哀嚎,大批倭国士兵落水,满海满海地死人啊,“海水皆赤”!
白江口水战,倭国水军顽强地挨了四次揍,日本经营了四年的庞大水师就此覆灭,伤亡数万人。
败军退回国内后,控制日本政-权的中大兄太子的大陆梦已碎,战战兢兢,唯恐大唐天军反攻日本本土,于是在国内苦心积虑地耗费巨资修筑防线,所建“水城”“山城”无数,并在惶恐之中囤积大量粮食武器用以备战。
公元667年,中大兄皇子称制成为天智天皇六年之后,迁都近江大津宫,从此以后开始逐渐调整对外政策,甘愿成为大唐属国,又一次动员全国之力向唐朝学习国家建设。
因为日本的高层可能注意到,不愿臣服的高句丽已经被大唐帝国打得奄奄一息,直至668年被彻底攻陷平壤都城,存世七百多年之久的高句丽就这么被灭了。
这都是“傲娇”惹的祸啊!
终于,傲娇的日本彻底服气了,是被大唐帝国打服的。
以前是用上全力地去挨揍,现在又是用上全力地去臣服,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