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为什么依然没有一统天下?

公元213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交战,孙权用水军包围曹操,孙权俘虏曹军三千多人,另有数千曹军被水淹死。

此后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曹操望见东吴水军严明整肃,自知曹军难以战胜孙权,又非常羡慕东吴水军的精锐,感叹孙权治军有方。

曹操于是下令退军,不禁感叹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上一次如此高的评价一个对手,还是在许都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曾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由此可见,曹操对孙权的认可,直接开始羡慕孙坚有这么厉害的儿子了,那为何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的强敌,为何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呢?

曹操的儿子真的就不如孙权吗,恐怕不见得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同年十月,曹丕代汉自立,建立曹魏王朝。

曹丕称帝后,孙权派出使臣,向曹魏称臣,请求成为藩属,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赐九锡,任大将军、领荆州牧,节制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公元221年,刘备率军五万,进攻孙权,夷陵之战爆发,次年,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

曹丕要求孙权送出长子孙登,进入曹魏作为人质,孙权推三阻四,不断拖延,曹丕感觉出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于是决定出兵讨伐孙权。

曹丕兵分三路,东路曹休、张辽、臧霸等将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率军进攻濡须口,西路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等率军进攻南郡。

魏军东路,曹休、张辽等进至广陵,大破吴将吕范。西路曹真击败孙盛,夏侯尚火烧诸葛瑾,魏军兵围江陵,朱然坚守江陵,堪堪守住。

但两军决胜的关键在于中路,曹仁进攻濡须口,被吴军朱桓所部击溃。中路的败退,令曹丕左右东西两路大军无法会合,江陵攻城战中,魏军久攻不下,军中又发生了疫情。

孙权这时候,派出使者向曹丕称臣纳贡,表示臣服,魏军在江陵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曹丕于是下令撤军。

公元225年,曹丕亲率大军拿下广陵,陈兵十余万,准备进攻孙权,孙权急忙命令各处守军严阵坚守。不想没多久,天气突然寒冷,江面冰封,战船无法进入长江,曹丕不得不率军退回。

由此可见,曹操的儿子,曹丕在位时期,基本上保持了对东吴的威压状态,孙权在此期间,只能对曹丕保持防备臣服的态度,不敢称帝自立。

所以说,曹操虽然嘴上说羡慕孙权,希望自己的儿子像孙权一样,其实他自己的儿子曹丕,一点不比孙权差,两国对峙中,曹丕始终是保持优势的。

曹魏名臣良将,人才不断,阻止了孙权发展的机会

曹操虽然早早的去世了,但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名臣良将,前有夏侯惇、张辽、曹仁、贾诩等谋臣良将,中有曹真、曹休、钟繇等重臣,后有司马懿权臣主政,曹魏并未出现衰落。

曹操在世时,派遣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将,驻守在扬州的居巢,防守孙权,此后继位曹魏的名将基本一直驻扎在东线。尤其是张辽,逍遥津一战,威震江东,可以用来防止小孩哭泣了。

夏侯惇病逝后,曹丕派遣曹家“千里驹”曹休驻防汝南,防守孙权。曹休是曹氏宗族少有的智勇双全的将领,曾在汉中之战中,识破张飞的计谋,在下辨击败张飞、马超。

曹休到任东线之后,迅速出兵,击破孙权在历阳的驻军,然后偷渡长江,烧毁了吴军在芜湖的军营,震慑东吴。

曹丕分兵三路征伐孙权的时候,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率领张辽、臧霸、贾逵、王凌等将,从东线出击。

曹休趁夜晚暴风吹断东吴水军战船的缆绳,吴军水师混乱的机会,出击攻打吴军,斩杀吴军数千,俘获大量战船,取得大捷。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曹休在皖城击破东吴将领审德,将其斩杀,收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

公元228年,曹休被东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引诱,在石亭之战中被陆逊击败,吴军企图包围曹休,使其全军覆没,但由于贾逵及时赶到夹石救援,曹休得以突围。

虽然曹休最后有石亭之败,但是曹休都督东线防务时期,依然是极其出色地完成了对孙权的压制任务,否则陆逊等人也不会设计想除掉曹休,曹休部下虽然溃败,但贾逵及时救援,魏军实力并未大损。

三国的另一个常青树司马仲达,最终成为曹魏权臣

要说三国最能耗的两个人,非孙权和司马懿莫属,一个耗死了大部分劲敌,但却未能有多大发展,另一个耗死了压在自己头上的所有大山,自己成为了一代权臣。

公元208年,曹操成为大汉丞相,以强硬手段,征召司马懿文学掾,起初侍奉世子曹丕,之后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逐渐在曹魏政权走上高位。

曹丕去世时,以司马懿与曹真、曹休、陈群为辅政大臣,起初曹叡派遣司马懿驻扎在南阳宛城,都督荆州、豫州二州的军事。

后来为了应对诸葛亮的北伐,曹叡为了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同时整军备战,准备攻伐蜀汉,派遣司马懿与曹真一起在关中作战。

公元231年,曹真病逝后,司马懿独领西线军事。到此司马懿基本上已经耗死了曹魏两代重臣,曹氏宗族第二代领军人物是夏侯尚和曹真,夏侯尚英年早逝,曹真也在魏明帝时期,压制司马懿几年后,因病去世。

此时曹魏内部,也就只有魏明帝曹叡可以压制司马懿了,终于在239年,魏明帝曹叡英年早逝,幼子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真之子曹爽成为托孤重臣。

公元241年,孙权兴兵四路,进攻魏国,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进攻芍陂,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诸葛瑾攻柤中。

司马懿自动请缨率军救援各地,阻击吴军。在樊城,司马懿派轻骑挑战吴军,令朱然各部不敢轻举妄动,随后整军训练,挑选精锐勇士,计划强攻吴军营寨,朱然不敢与魏军交战,连夜撤走。

司马懿率军在三州口追上朱然,歼灭吴军近万人。其余各路在朱然战败后,担心被魏军包抄,都无功而返,司马懿在曹魏朝廷权势日益强大。

公元242年,孙权派诸葛恪驻守皖城,司马懿认为吴军不善于在陆地作战,等到冬天的时候,湖水下落不利于行船,吴军就难以相互救援了。

同年初冬,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皖城,大军刚刚到达舒城,诸葛恪就害怕被围歼,烧毁积蓄在皖城的粮草,弃城而走。

此后司马懿在曹魏的威望越来越高,令时任大将军的曹爽感到了威胁,年轻的曹爽着急提升自己的威信,不顾司马懿的反对,兴兵讨伐蜀汉,先后被王平、费祎击败,魏军损失惨重。

曹爽为了与司马懿争夺权力,在朝堂排挤司马懿,企图专权掌控曹魏朝堂,但最终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欺骗,趁曹爽带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的时候,发动兵变,诛灭曹爽一族,把持曹魏大权。

可以说,孙权的前半生是在与曹操、曹丕、曹叡,这三位精明算计的皇帝在斗智斗勇,后半段是与司马懿这个老狐狸争夺利益,都不是好惹的,孙权一点便宜也占不到。

东吴立国的方略就是自守,进取不足自然难以开疆拓土

东吴自从孙权继位之后,其立足的国策基本上就是左右逢源,两头摇摆的方略。起初不惜向曹操、曹丕称臣卖乖,来获得荆州。

因而他很难拿出一套稳定的外交政策,不像蜀汉,始终坚持的就是交好东吴,北伐曹魏,孙权却总是在两面摇摆,哪方有好处倒向哪边。

如果蜀汉也同样采取孙权的政策,夷陵之战时,刘备与曹丕达成联合灭吴的协议,恐怕孙权早就被刘备和曹丕协同做掉的,但是刘备虽然恨孙权,还是有基本的底线的。

其次,东吴内部,对统一天下,恐怕也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方略,在荆州、扬州方向多线用兵,完全无法重点突破,一个合肥,孙权打了一辈子也没有打下来。

最后,孙权晚年,因为长子孙登去世,孙权改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引发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多储之争,东吴朝廷陷入激烈的争斗之中,内斗成为东吴的主题,进取自然无从谈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为什么依然没有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