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性、道、教、中庸一一中庸心得(一)
中庸,是天下正道,是为人处世之道,它对人的思想行为起关键的作用。《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对中庸思想加以详细阐述。作者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是孔鲤的儿子,是孟子的祖师爷,即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孔鲤曾对他的父亲孔子说过一句俏皮话:“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强,你的儿子不胜我的儿子。”孔鲤的儿子就是子思,《中庸》一书的作者,被称为“述圣”。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过分,也不要不及;庸,就是平常。它是指导我们思想,言行的大道。下面就《中庸》以通俗的语言谈一下心得体会。
《中庸》第一章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子思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此是一篇之体要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摘自《中庸章句》)意为:第一章是子思为要传达的意思来立言。第一句是写道源于天不可变,自己身上就具有不可离开。第二句是说存养省察的要点,就是慎独,中和。最后一句是说中和的作用。这一章是下面十章的纲领。
每句解释心得体会如下: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也就是天性,人的特性。人的天性有许多,如:儒家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再如:孔子说:“食色,性也。”吃东西,色,都是人的天性。依顺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本性去做事,听命于自己的天性去做事,就是我们认为的神秘的道。饿了,就吃饭,不饿,不吃,这就是道。你不饿,还吃,这就是违背道,违背道就要受到惩罚,因为吃的过饱,会让身体不适。道就是如此简单,所以说:大道至简。
修饬道行叫做教。按照天性去做的,是道。对于按天性去做的事再修改润饰一番,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礼,合乎义。这就是教。如:人出生,有热闹的百日宴;人十八岁,举行庄重的成人礼;人结婚,举办隆重的婚礼等等,实际上,把人成长的自然过程,用礼仪的形式美化了。比如人吃饭,讲究食不语,细嚼慢咽,色香味俱全,实际上,把人饿了吃东西给礼化,美化了。当然,这只是浅显的说法。深一层说,修道之谓教,是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的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道,是不可片刻离弃的,可以离弃就不是道了。按照天性去做的,是道。这个道,是离不开你的,如果能离开你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场合谨慎戒备,在人们不知道的场合担心害怕。暗处什么都会表露,细节什么都会显示,所以君子谨慎自己的独处。这是说我们要慎独,要内省,自省。我们在独处的时候也要呵护道,不做违背道的事,如儒家认为人性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我们独处时也不要做害人的事。而秦桧夫妇,暗室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就是无德,更是无道。
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而都符合规范,叫做和。中是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中庸以性情言之,可称中和;以德行言之,可称中庸。做到了中庸,达到了中和,就会天地秩序井然,万物生长繁育。
像天地造化,日月运行,风雨雷电,它们的运行都是自然规律,人们按中庸之道去做事,按客观规律办事,天地秩序就会井然,万物生长就会繁衍化育,人类社会就会和谐。例如,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是孩子成长及教育的规律,对孩子的教育要采用中庸之道,中和,恰当,不要过分拔高,如果一味地揠苗助长,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事,按客观的规律去办事,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更提高,才能让我们的心情更舒畅,快乐生活每一天。
附原文: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参考书目:
《章句集注》中的《中庸章句》宋 朱熹撰 金良年 今译
《孔子传》孔德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