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配置系统

保险配置系统,是汇集我对资产配置理论、标普1234模型、负债/资产分析、经济周期理论等诸多浅见,绘制的一个简单财务模型,是一张专门针对保险配置方法的说明书。

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理智需求者,对保险领域的共同探索。让那些生活中常用的保险配置理念,有落地生根的基础。

我非权威,仅是一名保险爱好者、宣传者和基层从业者,个人观点之中也会存在盲区和狭隘,望择优避咎而论。

1.保险的属性大归类是资产

既然要进行保险配置,那么前提就需要端正一个认知态度——保险的归类是什么?

按照现金(现金等价物)、资产、负债和消费,我们将所有跟金钱相关的事项划分为四类项别,概称经济四大类。

经济四大类——四象限

老百姓参与经济活动所得到的金钱流向都在由这四个项别分割成的四个象限内流转。

根据对经济实务的长期观察,对文著和案例的学习,所有跟金钱相关的经济活动,都是以四条基本行为链条来开展的:选择中性、选择良性、选择劣性和现金流方向。

选择中性的经济行为

用现金(含现金等价物)我们可以随意决定做任何一件事,投资资产、扩张负债(更倾向于以现金流做担保)和消费支出。这时无论做哪种选择,都是选择中性的,因为人生无常,在结果未出来之前,不应存在任何批判性。因此,选择中性一词,其实是建立在短暂时间上,对所执行行为的一种默许。

用现金去做消费、投资和申请负债,都无可厚非。

不过,当把时间轴线拉长,那么大部分行为模式都会显露其弊端或者优势了。比如:

选择良性:投资型行为链条

当我们放弃及时行乐,选择延迟消费的幸福感,把使用金钱的专注力优先放在投资资产上,那么,一旦从投资行为上获利,资产会产生大大超过劳动所得的现金流时,我们的现金总量就能够满足更多的消费的幸福感。而如果继续坚持延迟幸福感,有效地管理金钱,让投资资产的行为演化为一种习惯或系统,循环不息,那么有很大的可能性,会使将来更大更持久的消费的幸福感留在身边。这就是选择良性的假设!

同样的选择良性行为,还包括利用债务扩张,去完成资产体量的快速累积,从而实现弯道超车的运营模式。

选择良性:负债型行为链条

但是,负债型的行为链条中,会产生负向现金流,这是扩张债务的必然附属品,它由债务的本息的总量和周期构成。

在整个偿债周期内,越早期实现扩张的速率越大,但同时,剩余的债务总量越高,形成的矛盾就是——留在手中的钱会迅速减少,留在手中的债务会迅速坐实,一旦出现资不抵债,投资行为会提前告败;或者,但正向现金流总是小于负向现金流时,债务风险会越积越高,总有填不完的缺口,消费的幸福感将无限延迟。

所以,负债型行为链条所产生的动力是积极的,但结果不一定美好。判断其是否真的是选择良性,要到具体的过程中去分析。

接下来介绍的,是几乎肯定会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链条,称为选择劣性的典型模式:

选择劣性:负债消费型链条

在负债消费型链条中,充斥着大量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不同于直接用自有现金去消费的那种及时行乐,借用不属于自己的消费能力(信贷)去提前消费(过度消费),不仅会豢养纵欲的习性,而且非常容易因支付不断滚大的债务本息而透支完未来的赚钱能力,丢失长久的幸福感。不产生任何正向现金流,反而会产生负向现金流的行为,便是选择劣性。

综上所述,利用现金、消费、资产、负债4个象限对经济活动进行分割,并识别出促进金钱在象限之间流动的4种行为链条——选择中性、良性、劣性、现金流方向,能协助我们区分:什么是购买储蓄类、货币类等产品的现金贮备行为,什么是购买保险、理财产品、证券、房产等资产的投资行为,什么是购买一般商品(耐用品、消耗品等)的消费行为,以及何为举债(申请授信、抵押贷款)行为。

对于嫌保险贵的朋友来说,期冀这一点就能对您有所启发,购买保险,就如同您购买基金、产权、公司股份一样,它是资产,能产生现金流,并不是消费;只要能够买的起,没有人会嫌弃资产贵,就算恨也只会恨买不起更加贵重的资产罢了。因为一个人的财富很大程度上,是必然要透过资产来表达的。


同时可以看到,经济活动的所有起点都是由持有现金发起,不管这现金已经掌握在手中,还是通过后续劳动去置换。

还应看到,所有经济活动的终点都必将包含消费,不管这些消费行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是良性、中性还是劣性的,是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

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奥先生所言,一个人的消费正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整个市场由无数这样的交易对组成。所以我们可以把上述所有的经济活动理解为,用现金去消费是最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是中性的,也是短暂的,但更是会持续发生的。

在从现金到消费的过程中,或是增加了投资以及获得投资回报的现金流向,或是增加了举债以及因此背负的逆差现金流向,或是增加了投资和负债并举的正负现金流向(可能顺差,也可能逆差),每一个人的情况和选择都不一样,也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变化,这便造成了纷繁复杂的决策环境,使得人们难以捕捉到一条明晰的人生规划路径。

不过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保险是产生正向现金流的工具,因而它属于资产,购买保险是投资行为,是延迟幸福感而最终获得更大、更持久幸福感的决策中的一个。

若从保险的功用与意义出发,我便没听说过买保险能使人倾家荡产,抑或变得更加不幸。除非,没有掌握正确的配置方式,造成保险错配,使该来的现金流没有在正当时的时候出现。这也是我的内心敦促我来写下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我不希望保险反倒使人不幸的事情发生。


2.什么情况购买年金险?

有两种情况,使你不得不考虑保险年金。

一种情况是,你的行为链条总是或者说主要是,以现金去直接消费而呈现的保险需求。比如说,你有一大笔钱,很多很多钱,又或者是,依靠劳动,持续地获得现金报酬,并持续地消费。

那么很显然,延迟消费快感,增加现金流的持续时间和总量,是在金钱游戏方面,能给你带来更大更持久幸福感的唯一途径。因为,你必须至少解决通胀问题!其次还有寿命规划问题!

另一种情况是,你已经拥有了资产配置的能力和思想,懂得如何通过分散投资的策略和渠道去获得稳健的超额回报时,年金险可以成为优先级别最高的无风险资产的组成部分。在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管理时代,年金保险可以是你最重要的一只篮子。

当然,既然说到抵御通胀、寿命规划和资产配置,那肯定不会几句话简单带过。我这里介绍一下,如何去确认问题并解决的方法。

2-1.通胀预估方法与对策

通胀率是一个究集多种复杂原因为一体的、一直存在广泛争议和分歧的经济学概念。有很多种观测、统计和预估的理论,但没有一槌定音的说法。

我坚持的观点是,通胀率应当且只适用于利用消费数据进行测度,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CPI增速,即可代表通胀率。同时,应配合各国市场以及全球市场的官方指导意见,作为评价通胀率水平的基准。

知乎——某时期CPI权重

原因有三点:一,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背后意义的终点;二,房产、证券等,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格涨跌幅与消费无直接关系,它们是为了产生更多现金流而提供机会,且同时可能会滋生泡沫,通胀原理在长期来看,就是货币随时间增发而贬值的硬性规律,与泡沫短期有相似之处,但长期则完全不同;三,有人喜欢用GDP或M2说事,但我的理解是,将通胀率只归结于消费项目,就不会像GDP和M2那样容易受基准年的影响和限制,因为,GDP跟当年期总体就业相关性很大,M2跟当年期货币政策相关性很大,而人们用于消费的钱,既可能来自于当年获得,也可以来自往年储蓄。

因此,我认为通胀率用CPI描述足矣。简单明了,也不失指导意义。

不过,经常有朋友会说,通胀率哪有那么低呢,我们感觉很高啊!

其实不然,因为时常有人把消费和购买资产混为一谈了。购买资产,通常是为了赚取高于整个市场平均利率的超额利润,你一是在比对获利水平,二是在比对投资成本,换言之,你是拿你自己赚钱的速度来跟你的消费速度比,这显然不合理。难道赚钱速度就等于货币贬值速度?那这样还不如不赚钱了。

还有就是,每个人的消费结构都不一样,也会导致对通胀率水平的感受不一样。以基本消费为主和以奢侈品消费为主,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高速发展中和发展放缓的地区,也有截然不同的消费品类。

总体来说,长远来说,主要日常消费、资源型消费,肯定是权重的主流。

只要了解其背后足够多的意义,用CPI描述通胀率真的问题不大。

那么,如何评估和预测未来的通胀率水平呢?官方指导意见和经济学常识很重要。

世界上发达国家及地区,通胀率水平大多不高,在1%-2%之间居多。国际间通胀率目标、美联储通胀率都是锚定2%,像日本通胀率目标也是锚定2%(只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达到过,总在0.8%左右徘徊)。

而普遍的经济学观点认为,通胀率高于3%,就有通胀失控的风险,财政需要收紧,当接近5%时,就可以定性为恶性通胀,物价水平如脱缰野马,财政政策也会失去调控意义!

通胀水平的简单评估标准

由此可见,我们欲要对未来长期的通胀率进行预估,就应该把专注力放在合理的范围内,去进行假设及测试。

5个分段函数定义通胀水平

蒙特卡洛模拟:对长达110年的时间、在0.1%-5%之间做分段函数假设,描述5种通胀水平的稳定程度,执行30个样本共计3000次随机测试,分析分布情况。

定义经济形态并产生随机数

用函数定义方式把经济发展假设成三大形态,即连续型假设形态、非连续型假设形态和离散型假设形态,分别描述三种主导经济行为的意识形态——一个经济体前后延续的相关性强,一个经济体前后延续的相关性和突发性并存,一个经济体前后延续的相关性弱。由此产生足够丰富的随机路径,仿造保罗万象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突发事件对长期走势的可能影响,但所有结果又都汇聚在一个数据模型上,不做分类和筛选,使之呈现出具有一定预判合理性的概率分布图。

部分测试路径演示

结果基本符合一个标准正态分布的形态。

结果热区——68%、95%分布

当然,假若整个经济理论框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这种依靠模拟测试去预估长期通胀水平的手段就会失效。然而,目前来说,仍不失为协助个人去调整财务目标的一种重要理念。

至少我认为,将长期通胀率设置为一条2.5%左右的平滑曲线,是可以指导长期投资策略的。一般我都会视3%为通胀预期(折现率),或叫做长期通胀风险。足够了。

那么,下方就是抵御通胀风险最简洁的原理了。

再投资模型

再投资模型是指,我们可以将抵御通胀的模型看作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如何产生源源不断的至少维持等额的现金流,另一部分则是让这一笔笔现金流能够再度参与到持续稳定的投资结构当中去。简单说,就是用复利去对抗通胀。

现实中,情况会变得相当复杂。最直接的原因是,消费会参与进来,提前透支掉本该不断累积的资产生产力。间接的原因则涵盖相当多的因素,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执行每一次资金分配的问题。

为了简化那些不必要的烦恼,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投资的资金永远用于投资,消费的支出永远用于消费,两个账户互不干涉。

对于绝大部分老百姓来说,这样的要求又显得有些过分了。毕竟,大部分人一辈子所积攒的财力,就是用来花销完的。即使财富升级,消费升级的概率也会自然增加。

所以,对于一般人而言,在考虑有通胀损耗的情况下,储蓄能匀做余生够用,就实属不易了。

如果有条件的话,就要进行比较复杂的经济活动了。这些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把一部分本来要进入消费的现金流先截流下来,延迟消费的幸福感,通过购买资产去获得总量更大、更持续的现金流。

不知我表达的是否清楚?

就是说,人要度过完满的一生,都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要么已掌握足够多的现金,既能抵御通胀的耗损,还能满足消费的体量;要么就是用现金去购买资产,产生资产性收入,以期获得更多更持久的现金流,这些现金流,既能抵御通胀的耗损,还能满足消费的体量。

前者,就是“现金→消费”的直接路径,也是选择中性,是我们不置可否的一种模式。但同时,它对于老百姓来说,是过分的!因为,很少有人能提前掌握既能对抗通胀又能满足消费可供一生用度的金钱。

后者,是另一种选择中性,它有可能会连接后续的选择良性。选择购买资产,产生现金流的思维是对的。可是,当资产产生现金流后,如何再分配这些现金流呢?是继续购买资产,还是可以增大消费呢?还有一种情况是,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安排后续计划,那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所谓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了。

我个人的策略是,在“现金→消费”的行为链条中,加入部分购买资产的行为,特别是无风险资产,其产生现金流的方式是,能够源源不断、且能进入再投资,再投资的还是无风险资产,或干脆就是原来的无风险资产本身——这就是再投资模型所提倡的对抗通胀的模式。这样,便减轻了完全用现金去对抗通胀和消费的压力。

购买房产从而获得租赁现金流,再用现金流去买稳妥的理财产品,就符合再投资模型。

购买保险公司的年金险,能够同时获得现金流和无风险再投资渠道,可以一步到位,完成再投资模型交代的任务。

甚至于存银行定期,再用每一次获得的利息,去购买理财产品,诸如此类的行为模式,都是在构建再投资模型。

我认为,购买实物资产而产生的现金流,有断流风险,购买其它金融资产而产生的现金流,有利率风险,唯独购买保险年金,能获得最稳定的现金流和无风险再投资渠道。

对于持有现金(包含持续劳动所得),但不具备成熟的投资系统的人来说,购买保险年金是获得更大更长久幸福感的最佳理财方式,没有之一。

比例的话,随意。完全取决于你感受幸福的心理模式,你所能调配的延迟幸福感的痛苦和收获更大幸福感的成就之间的那个比重关系。


在“现金→购买资产→现金流→消费+再投资→现金流→消费+再投资”的行为链条中,核心关键有两个:如何分配现金流,怎样检验现金流够不够。

前者,仍然是取决于你感受幸福的心理模式,在获得现金流时,是更倾向于用即时消费奖励自己呢,还是更愿意延迟幸福感去获得更大更好更持久的?

后者则需要一定的专业技巧,叫做“资产再平衡”。你需要明确清晰合理的财务目的,以此来倒推出一个投资回报率可接受范围,并通过分析经济形势、分析各类熟悉的投资渠道,来组成一个当下适用的投资组合,使它的风险和收益既符合当下经济形势的合理性,又匹配自己的财务能力和财务需求。

现金流水平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多寡程度,而是要满足我刚刚阐述的这段文字的要义。它符不符合当下经济形势的合理性,它匹不匹配我现在的财力和我的财务目标呢?只要这些都满足,现金流的水平就是高的,是够的。

如果这些条件不满足,那么即使再高的现金流收入,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它会给我带来额外的、不愿意承担的风险。最终,它可能会使我的长期财务计划毁于一旦!

马无夜草不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投资渠道和方式。所以,我这里只告诉一个总体的思路。

资产配置理论示例

马科维茨的资产配置理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兴,是公认的资产配置实操基础技能,很多资产管理者都会使用这套理论。

深入浅出地讲,资产配置是为了寻求同一风险水平上的利益最大化,或者同一利益水平上的风险最小化。因为只有达到这两者其一的效果,在投资中才能比别人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或更稳健长久的财务路径。

资产配置的权重分析

思路是:1.资产配置由两大部分构成——风险资产组合和无风险资产;2.其中,风险资产组合是由不同风险和收益率的风险资产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来共同组成的,我们要尽可能选取彼此相关性不强、甚至于相关性为负的风险资产品种,同时,也要在一堆组合比例中选取那些随着风险增加期望回报率也增加的结果,作为备选的风险资产组合方案;3.选择一个无风险资产,来和风险资产组合混合,简单地讲,就是通过无风险资产进一步优化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实现财务路径的稳健性和持久性;4.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组合的混合比例,可以通过使用风险偏好来帮助投资者计算。

一般而言,详尽的操作下来,透过资产配置理论获得的现金流水平,一定能够满足当下经济形势和长期财务目标的合理性。

具体的不展开,这里面需要投资者自己去深入学习。不过,最简单的道理莫过于,你要时刻检视一下,你的投资行为当中,是否遗漏了对无风险资产的照料?

可以说,不含盖无风险资产的投资行为,都具有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往往高于你所期望的投资回报价值。在此情形下所获得的现金流水平,即使当下很高,也是不值得追求的。

因此,选取无风险资产的重要性,不容小视!

据我观察和总结,我发现没有一种无风险资产的长期收益性能够比肩保险年金。

因为前面已经讲到过,保险年金是唯一一种没有现金流中断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长期产出工具,它还能一步到位,完成再投资模型,从而有效地对抗长期通胀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一条至关重要的结论:

对于拥有大量现金并且没有负债的人来说,无论你选择投资还是不投资,保险年金几乎都是必备的,无风险的,可抵御通胀的资产。它的最低作用是延迟幸福感从而获得更大更持久的幸福感,最高作用是帮助你赚到更多的超额利润,稳健地实现财务目标。


3.什么情况购买健康险?

当我们一开始选择负债的时候,它是选择中性的,因为人天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生存和体验人生百态。负债能帮助一个人在短期内达成本来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成的目标。

不过,负债不是经济活动的终点,消费才是。

而且,一旦选择负债,那么将诱发一系列相当复杂的经济活动。它会触及两种基本的行为链条:第一种是,“现金→申请借贷→消费+负向现金流”,提前透支我们未来更多的现金;第二种是,“现金→申请借贷→负向现金流+购买资产→正负现金流顺差/逆差+消费”,过程中的复杂程度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初衷和预期!

第一种,是选择劣性,是绝对不提倡的!它几乎肯定会将一个没有财务自制能力的人,长期捆绑在债务的烙柱上,持续掉血。甚至一辈子沦为债务的奴隶。

第二种,需要苦心经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才能够变成选择良性。风险虽然大,但也有值得这么做的理由,因为它能提供给人弯道超车的机会。

例如贷款买房,炒股融资融券,申请企业贷款,赊销赊购、高州转,等等。好比人生中选择搏杀的战略一般。好处是,高速的财务账面的增长,和成功时成倍的战利品奖励。

但需清楚,倍速发展是表象,虽然杠杆率每高一分,赚钱的效率可能会高上一筹,但也可能随时会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选择这种财务运转方式,必须要有提前预备好措施,以应对最坏情形的打算。

我们举个贷款买房的例子来说明负债型投资的优势和潜在风险(坏情况)。

负债型投资举例:贷款买房

我们把情况简化到最低理解程度:第一年买入,首付30万(本金),贷款70万(记为-70万),房价减去贷款总额就是当年净资产,比如第一年净资产是30万,第二年变成了90万;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随时可以把房子卖掉,那么持房过程中也简化为全程不计息、不还本,一直维持贷款余额恒为70万(记为-70万);我们还假设房价每年匀速上涨(其实匀不匀速都一样,这里只是为了简化理解和计算)。

好了,可以看到,从第一年到第八年,房价一直在匀速上涨。

从第一年到第八年,净资产也因为房价上涨而增多。那么是不是说,我们依靠贷款所带来的杠杆效应,能够一往无前地营利下去呢?

请注意,最下方复合增长率这一行的变化:第二年的净资产为60万,是第一年的两倍,说明净资产在一年的时间增值了100%!第三年的净资产为90万,是第二年的1.5倍,说明又过了一年,净资产增值了50%;然后继续看下去会发现,尽管每年净资产都在以同样的价格幅度在增加,但是真正的增长率却是在逐年下降,到了第八年的时候,只比第七年增值了14%,远远低于前期!

再计算整个八年时间的复合增长率,其实就只有17.5%了,可以预想,随时间推移,整个投资项目会彻底沦为鸡肋,辜负投资人背负那么久债务风险而付出的艰辛。

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呢?因为,无论算不算利息,但由于债务总额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加,那么显然,这个项目上的杠杆率——“负债/资产”,永远只会因资产增值而变得越来越小。

杠杆率是唯一值得背负巨大的债务风险也要追求的东西!所以杠杆的消失,意味着项目的核心价值也正在丢失。

因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个例子中看出一些端倪:在前几年,由于杠杆率还比较高,所以净资产的复合增长率还值得喜悦;如果要保持高效的复合增长率,那么在持有仅仅三五年之后就迅速卖掉这个项目,再度以高杠杆率去入手另一个更大的项目;并且在持有三五年之后,继续以高杠杆率更换更加庞大的项目。

这就是负债型投资背后的秘密!持有资产不在于多,而在于不断更换成更大的全新的项目,维持较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如果连续获得两三次成功,那么便能实现十倍百倍的超越。

然而,有得必有失,负债型投资的劣势也很明显,就是风险巨大!

实际操作一个杠杆项目,其过程则可能十分艰辛,环境压力、心理矛盾、突发事件等,都会使投资者的财务状况变得脆弱不堪,令过程度日如年一般漫长难耐。

因为负债会产生负向现金流,带给人成倍的压力和成倍的延迟消费幸福感的痛苦体验。一旦失败,负向现金流会永远流转下去,直到债务清偿,可想而知,一个人在同时对抗消费、通胀、现金流逆差(资不抵债),甚至还有信誉减损时,再度重返正轨的代价会有多大。

直接失败的原因看起来只有一个:项目流产。

而导致失败的间接原因,无非也只有四个:失业,生病,死亡,破产。

其实,只要项目变现的价值加上还钱能力能大于负债总额(还本付息),就算是杠杆效用递减,资产也不再增值,这都不会造成无法清偿债务,致使永受负向现金流折磨的困境。

大不了输掉本钱,也不可能永远背负债务。所以,无论一个负债型投资项目有没有赚钱,还钱能力是核心保障。

这也是为什么,除了抵押资产以外,必须提供收入证明才能正常申请到贷款的原因。一个负债型项目流产,倒霉的可能不只是投资人而已,对于银行或债权方来说,一张债务凭证的价值仅仅取决于债务人还债的能力。

债务人只有三种身份:有工作能力的人,坐拥资产的人,经营企业的人。

这三种身份在负债期间所面临的风险分别是:

1.工作收入中断(失业,生病,死亡);

2.资产收入中断(生病,死亡);

3.企业收入中断(破产,死亡)。

不可能有更多的风险因素了,因为如果没发生上述风险,那个人持续的收入就还在,即使项目的价值清零了,他仍然有机会,单靠还款能力也能最终清偿债务,杀死该死的负向现金流,重返正轨。

在这些风险中,失业风险和破产风险是个性化的风险,哪怕每个人的情况再相似,结果却因人而异。而生病和身故风险,即使每个人的情形大相径庭,其结果却是殊途同归。

换而言之,失业和破产,可以归结于个人能力不足的问题,而生病和死亡,无法控制与逃避。

因此,失业和破产,不会受到普遍的同情,勾连广泛的同理心,也没人愿意为你埋单;生病和死亡,是生命共同的殊敌,人们愿意齐力承担和互相转嫁,去分散个人对抗风险时的压力。

综上所述,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在负债型投资的行为链条中,利用健康险去转嫁走生病和死亡对财务造成的威胁,是十分必要的对抗债务风险的手段。

剩余的风险——失业或破产,只能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去规避。

只有防范于未然,提前留好应对风险的后手,才能在拥抱高财务杠杆比率时立于不败之地,高效把握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机会。


4.怎样购买保险年金?

前面第2章节讲过在什么情况下必备保险年金,那么怎样去购买保险年金,以达到一个合理的配置呢?

要从两个方面去着手分析:

一、买多少?

二、买什么品种?

4-1.买多少?

这不是一个简单能解释的问题,并不如一般你所遇到的那些保险代理人所阐述的那样简单。

保险代理人通常会引导投保人思考在未来某个时候或者养老阶段,应该预备大概多少费用,去用于一笔大额开销或养老生活。

也会用利益演示表的中等档次去表现一款年金产品的中庸价值,评估其保值增值的水平。

从动作上来说,这样做是可取的,是基本正确的。

然而,出于认知不够深入的原因,这些动作和表达层次往往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其结果是,导致投保人没有从保险代理人那里获取采信程度足够高的信息,因此,无法坚信保险的作用。

坚信保险的作用,是客观讨论保险应该买多少的前提。至于能不能一下子买到位,那倒是其次。

保险年金应该买多少呢?三个要素决定:

1.风险偏好;

2.用途;

3.寿命规划。

4-1-1.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既决定了一个人购买保险年金的绝对数量,也同时决定了他配置保险年金的相对数量。

风险偏好测试题

根据风险偏好测试,得出风险厌恶程度A值,一是可以导入效用函数去绘制无差异曲线,便于用纯理性的方法去分配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组合之间的权重;二是可以协助用感性的角度去看待一款保险年金它能给你带来多少价值依托。

这里继续介绍做风险偏好测试的第二种作用。

保险年金最重要的三个信息分别隐藏在保险合同、保监会关于年金利益演示的监管规定和利益演示表本身之中。保险年金的合同中一定会注明“保证利益”和“保证利率”;在不同的经济大环境下,保监会在监管规定中明列当期产品,利益演示的高等水平的上限和中等水平的上限;某一年年金保单的价值,只跟当年度的所有现金价值之和有关,且几乎肯定被盘算在利益演示表所演示的范围之内了。

一条明确的价值下限,两条受经济环境和监管严厉影响的取值上限,一张覆盖了几乎所有价值可能性的演示表,不做蒙特卡洛模拟,做什么呢?!

某年金价值的蒙特卡洛模拟

于是乎,一个明晰的“价值依托”图形诞生了。在这款年金测试中,可以解读以下信息:

1.年金险唯一的价值取值元素就是现金价值之和,比如,一款理财年金的现金价值之和就是产品现金价值与投资账户现金价值相加,一款养老年金价值的现金价值之和,在开始领取之前看产品现金价值,在开始领取之后就看每年领取总额。

2.合同保证利率决定现金价值的下限,保监会监管规定决定了当期经济形势下现金价值的上限,其对于中档演示的上限规定,又恰恰涵盖了高达97.5%的可能性。

3.如果你是风险喜爱者,对年金的依托价值位于最上方一块分布区域,认为每单位年金带来的无风险收益率较高,因此,你可以少配置年金,多配置风险资产。

4.如果你是风险中性,对年金的依托价值分布在中间区域,认为每单位年金带来的无风险收益是适中的,因此要比风险喜爱者配置年金的比例更高。

5.如果你是风险厌恶者,那么年金给你带来的安全感最大,但是你对每单位年金所贡献的期望值也会降低,所以,你会配置比其他两者多得多的年金,在做预算时,对年金的依托价值分布在最下部区域。


可以说,做风险偏好测试是非常非常有用的做投资策略的前提!

在第二章节中,是用风险偏好测试和资产配置线来推算应该配置多少年金保险,是大类配置的做法;在上面的方法中,是用风险偏好测试和具体某款年金测试来推算应该配置多少某款年金,是具体配置的做法。

两种方法,合二为一,效果会更好。

4-1-2.用途

年金的用途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养老年金,一种是理财年金。没有一般代理人口中的所谓教育年金的说法。

区分的标志是:养老年金起领时间一般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后,理财年金在早期即可开始领取。

但其实说回来,衡量年金的唯一价值取值是现金价值之和,这意味着,养老年金和理财年金的本质,其实没有多大差别。

我认为唯一的区别是,养老年金机制,能否对退休以后,逐渐失去经济能力的人,更多法律上的保护。

因为养老年金的机制,是在养老阶段,按年分配现金流,而理财年金在养老阶段以前,就已经累积了大量的流动性现金,需要依靠投保人自己去分配现金流的使用。

直白的讲,养老年金等于是请了保险公司来约束你,让你不乱花钱,也防止有人觊觎你的现金账户、来害你。

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当你赚钱的能力逐渐消失,而现金账户里又躺着一大笔财富时,怀璧其罪的故事就会降临。所以,理财年金过于自由的资金出入机制,并没有给投保人提供太多保护。而且也无法阻止你乱花钱,坐吃山空。

还有一点就是,养老年金拥有更封闭的资金运作环境,越是到后期,收益水平越是领先于理财年金。

当然,从追求财务自由的角度,养老年金有领取上的时间限制和数量限制,不适合于追求尽早实现财务自由的人,理财年金反而可以做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要选择一款年金产品,你必须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先从养老年金和理财年金的分类开始做选择。

4-1-3寿命规划

如果没有寿命规划作为前提,你很难去确信,年金能给你带来多么可观的财务帮助。

寿命规划,由总体寿命经验和个体寿命经验两个层次完成。

总体寿命经验,是指把某一国、某一地区、某一类人的平均寿命期望经验值,作为我们评估自己寿命余期的一种方式。它具有普遍指导的意义,但是每个个体却又是独特的,不可能遵照这种经验而发展。

个体寿命经验,指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自己对生命的预感,去研判自己与总体之间的偏差,从而在财务上做一定的预算安排。这里面既有客观的因素,如定期体检报告、生命特征变化、营养体系、环境状况等,也有主观的因素,如对人生的态度、对死亡的恐惧程度、个人心智模型等。

跟个体寿命经验比较起来,总体寿命简直显得无比简洁。

通过人口普查工作的统计、汇编和整理,通过保监会审定和统一引入,《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就是中国人总体寿命经验的指导文件。

从生命经验表中总结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人口调查数据,则是能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平均寿命期望值,做动态描述的作用。

总体寿命经验

在中国,最新的总体寿命经验(各年龄段平均期望余命)如上表所示。其中,00-03系列均为00年至03年普查整理数据,10-13系列均为10年至13年普查整理数据;非养老金业务表指有保障无养老储蓄的人群,非养老金业务二表指有储蓄无养老保险的人群,养老金业务表指有养老保险的人群。

可以看到,通过大数据演示,随着社会发展,十年之间,中国人平均寿命预期男性增长了2.6~3.4岁,女性增长了3.9~4.4岁;有养老金的人群比没有养老金的人群,男性平均多活2.1~2.8岁,女性平均多活2.7~3.4岁。

从总体寿命经验出发,我们用自身年龄去推算预期寿命终岁。

同时,我们观察到,选不选择保险年金对预期寿命平均有2~3岁的影响!

因此,在做保险年金预算的时候,需综合考虑总体寿命经验、寿命预期增长率、有无年金可能对寿命的影响、个人身体情况等,多项因素。

见仁见智。

然后才是考虑通胀率预期等问题。

4-2买什么品种?

除了要考虑是买养老年金还是理财年金以外,还可以更细致地研究,是买固定收益式的品种,还是还是增额分红式的品种。

增额分红式的比较复杂一些,固定收益式的比较简单。

你可以理解为,固定收益式的品种,利益是可充分预估的,可保证利益更高,但同时可冲击的超额利润较少,潜在增值空间较小。

两种产品的模拟测试

通常,两个品种的产品在同一时期的利率走向具有同步性,一致性。从本质上来说,同一家保险公司开发出这两种产品,投资项目和管理层都是一样的,只是做了分层处理而已。

也就是说,如果长期经济向好,那么增额分红式产品就会比固定收益式更具优势,获得更优厚的回报;长期经济向差,固定收益式就会更具优势,能规避更多的利率风险。

所以,如何在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取决于你对长期经济形式的想象和预估。

我这里介绍的方法是,用经济周期理论来解析,如何用保险年金规避长期利率风险或获得长期超额利润。

经济周期在通胀下复杂运行

经济周期有:

基钦周期:又称库存周期,短周期,2-3年左右,跟公司企业相关性强。

朱格拉周期:又称设备周期,中周期,9-10年左右,跟技术迭代相关性很强,由于新技术引用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容易产生借贷关系,所以朱格拉周期也是信用大规模中级调整的周期。

库兹涅茨周期:又称建筑周期,长周期,15-25年不等,跟移民政策、大兴建设、人口年龄结构等复杂因素集合都有关系,与建筑供应链相辅相成。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又称商业周期,超长周期,55-60年不等,与人口寿命、技术革命甚至战争都有关系,原因不一而足;有另一种说法,说超长周期是由人们普遍的长期债务累积造成的,时长75-100年不等。

总之,所有的周期都可以看作是在时间轴线上大大小小的正弦波,它们彼此关联、彼此摩擦,复杂地究集在一起,解释着所有的经济现象。

那我们怎样着手从经济周期去选择年金品种呢?答案是,就看超长期经济周期就可以了。

经济超长周期的形成要素

经济超长周期主要因两个要素的变化引起。GDP增速和CPI增速相对历史水平的变化矢量形成了两个交错的近乎于等长的正弦波,将这两个波在每一时刻的平均值连续勾勒出来便得到了一个近似正弦波的新周期。

这是在不隐含通胀的情形下,经济超长周期的抽象概念。通俗理解的话,可以把GDP增速和CPI增速的交错节奏,看作是先赚钱、后消费。赚钱和消费的平均速率变化,则可看作是社会总需求的旺季和淡季的变化。

不过,这样过于通俗了,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误导。所以,建议大家去观看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奥先生的《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视频。他认为,经济周期无非就是由债务周期引起的。短周期就是短期债务周期,长周期就是长期债务周期。

经济周期最突出的指标就是央行利率的变化。只要记住这个就可以了。

利率变化周期中的选择性

如果此时利率正处于过去二三十年的历史低位,建议买增额分红式的年金,虽然它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承受更多的下行风险,但从更长远角度来说,它的潜在收益空间要远高于承受风险的下行空间。

如果此时利率处于过去二三十年的历史高位,建议买固定收益式的年金,虽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它享受不到更多的收益,但是拉长到整个经济大周期去看,它所规避的风险将远大于可能的收益性。

买年金一定要谨记,你做的不是一笔十年二十年的生意,你要站在非常长的时间轴线上,去考察能否获得更多的可能收益,和规避更多的利率风险。你不是在跟同期市场的投资水平竞赛,你是在跟长达几十年的总体历史竞赛,去赚那种笑到最后的超额利润。

5.怎么买健康险

第三章节分析到,健康险能解决负债型投资行为中债务风险的大头——即生病和死亡所引发的债务风险问题。

那么如何去搭配呢?

我们要从三个维度去解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采取对抗风险的力度:

1.风险因素究竟长什么样子;

2.债务风险规模的评估;

3.家庭结构对风险防范的需求。

5-1.风险因素长什么样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颁发25种重大疾病定义,中国保监会审查、发布通知,各保险公司精算统一执行。

对25种重大疾病进行定义,是在用铁一样生冷的数字,去描述25座——占重症罹患概率98%以上的——压在中国人身躯和精神上的死神的模样。

保监——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

把这套表格整理成一张图形,看起来会更加直观。

知乎——累积重疾概率曲线

由于总体寿命经验作为前提,所以很快会得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中国人一生中(推算至平均寿命期望值)罹患重大疾病的累积风险概率是72.18%!

事实上,还有那些罕见的形形色色的重大疾病没有被涵盖进来,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曲线在不断拉长,以及个体差异性,都会导致累积重疾概率逐渐趋近于100% 。

早期的话,罹患重疾的概率非常低,不过从42岁开始,明显进入“重症通道”,重疾发生概率呈现出一个高复合增长的态势。这种感验可以去各大医院体会得出来,4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完全是两个数量级。

对于保险精算来讲,40岁以上的身体标的,即使没病,也属于次标体了,因此这个时候才去购买保险,那费率肯定会陡增,令人望而却步。

记住,这就是疾病风险的模样了!我们很难逃脱的宿命之网,任谁都希望自己是漏网之鱼,但这种偶然性还不如情愿不要相信它。否则,疾病风险会带出债务风险,债务风险会带出项目流产和信誉减损的风险,一连串如同多米罗骨牌的风险扑面而来。

累积生存经验概率

同样的,将生命周期表的数据用图形表现出来,这就是死亡的模样了!

用健康险去应对生病和死亡的风险,进而规避债务风险,是让负债型投资项目安全落地的保证条件之一,能解决债务风险的大头。

5-2.债务风险规模预估

从债务端来推导风险规模,适用于仅仅针对债务人或债务方主要承担偿还压力的人。

由于,申请贷款的实务特性,要求债务申请人具备相当的偿还能力和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因此,债务申请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是债权人考察的重点。

如果申请贷款的条件符合,往往说明债务申请人被评估为死亡的风险较低,正处于壮年。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通过对比累积生存率曲线和累积重疾发生概率曲线,不难知晓,除幼儿期和平均寿命以上的区间以外,一个人的经验死亡率普遍低于发生重大疾病的经验发生率。从保险精算的角度,将幼儿期和平均寿命以上这两个区间除外,面对同一个身体标的,重疾概率和死亡概率的博弈标准有所不同。

换言之,单纯购买重疾保险和单纯购买寿险(只赔付身故),在同一年龄阶段,寿险比重疾保险便宜不少。

另外,倘若是在壮年发生重疾,那么通过治疗和康复,几年之后还是有恢复到以往身体大体水平的可能性的,等于是需要搁置债务几年时间。一般说,需要五年左右来完成整个复健。

而身故就不一样了,债务问题会彻底爆发,没有搁置的可行性。

所以,一个债务申请人,或是债务方的主要偿还人,重疾保险的保额应该至少覆盖5年的债务体量,而寿险的保额应该尽量覆盖整个项目的债务体量。这是最基本的,当然,怎样便宜怎样买(但要兼顾延续性),因为我们是为了消除债务风险的威胁,什么时候债务消失了,那这部分对抗就可以拆除了。


可能有很多代理人会告诉你,重疾保险的金额要买到年收入的五倍,寿险要买到年收入的十倍。

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当不得真的。因为中国依然处在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费率高的吓人,如果通过购买定期型高交期产品能够实现,那么固然很好。可是一般也达不到,只能慢慢加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风险这个东西,说不清楚,能转嫁一些风险是一点,总比没有好。

可能唯有等到,通过我们一代两代保险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最终解开费率和需求之间的死穴,达到一种空前的平衡。这仿佛更像是一个哲学问题……

还有就是商业医疗险和意外险了。该怎么配?

很简单,商业医疗险人人必备,不备的是傻子。因为它很便宜,便宜到假设连医疗险都买不起了,这辈子就不要谈什么保险了,进城都不需要了。

我们看下面三张图:

DOSM——平时

平时,我们一边赚钱一边花钱还一边存钱,储蓄池日渐高涨。

DOSM——大病降临

大病不期而至,身体情况满足不了财务需求,不能继续赚钱了。日常花销还是会继续,并且面对昂贵的治疗费用,只能动用昔日的储蓄或变卖资产。

DOSM——健康保险作用

假如我们以前就购买了健康保险——重疾保险和医疗保险,那么在发生健康风险的时候,医疗保险能堵住所有在治疗中大量的现金流出(报销),重疾保险能一次性赔付一大笔自由支配的资金,替代身体复原到能够重新去满足财务需求状况之前,我们的收入来源。储蓄池里的水和资产,都不用动用。

这样是不是就很清楚了,商业医疗险为什么说是必备的了?它真的很便宜,真的能用的到,而且真的可以解决很大的财务问题。

意外险,有点类似于重疾保险的作用。发生意外后,伤残给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反映到财务状况当中去,意外险主要就是弥补这种影响。

不过意外累积发生的概率在人的一生当中,远低于重大疾病,且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变得更加高发的关联性,所以它通常是比较便宜的。更多时候,预估意外风险的规模,取决于各人不同的心智模式和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状态。

5-3.家庭结构对风险防范的需求

单身者毕竟是少数,因此,几乎每个债务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一个家庭中有数个成员。构成一个家庭的成员之间,性别和年龄是最大的差异因素。

有一组十分辩证的矛盾,即——家族越大,应对风险的能力越强;家庭越大,需要应对的风险也越多。

到底是家族大,好应对风险呢,还是家族大,更不好应对风险呢?

一个债务人,也是主要偿还人,他本身没有发生大病风险和身故风险,他的家庭成员却发生了,这跟债务风险之间是怎样联系和榷定的呢?

首先,再画一张图,假设一个案例:一家4口,一个60岁的爷爷,一个35岁的爸爸,一个30岁的妈妈,一个5岁的小朋友。

叠加累积重疾概率演示

图形中红色色块表示为,把这一家人每一个人每一年发生重疾的经验概率叠加在一起后,未触发风险的概率。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呈逐年锐减的趋势。从一开始的4/5到10年后3/5,到20年后的1/5,没有人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好比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在以坐过山车的速率坠落。

家庭成员越多,逐年发生疾病风险的叠加概率越高。

而根据现今社会上,421或422的家庭结构比比皆是,意味着,具备偿债能力的人往往处于少数,其余的家庭成员,虽然发生重疾或身故时,对偿债能力并不构成多大的影响,但是会增加额外的支出,乃至产生新增消费债务。

新增的消费债务是指,债务人会启动新的借债程序,去支付消费,而不是购买资产,为此背上更沉重的负向现金流负担。选择劣性出现了,不是主动,而是被动产生的。

因此,在债务周期内,尽量买费率足够低,但具有一定延续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购买一年期的消费型重疾保险,和产销量低的医疗保险)的健康险产品,尽量多而全地转嫁走健康风险的威胁。

等到债务风险消除以后,再使用闲置资金配置品质更高保障期更长的保险。

6.补充要点

前面我们主要探讨了,保险带有浓重的资产属性色彩,因为它是能够带来现金流的工具。

接着,按照4大分类——现金、消费、资产、负债——构成的象限图,去探讨各类经济活动中的4种基本模式,即4种行为链条。其中有3种链条,无可厚非,但“现金→申请贷款→消费+负向现金流”这一行为链条,显然是不值得鼓励的。

接下来,就围绕剩下的3条行为链条继续探讨。

在每种行为链条中,分析加入保险的必要性,和适用方法,以及保险所能起到的不可忽视,甚至是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然后,介绍了在不同情况之下,选择保险品种和购买数量的评估方法。

可以说,上述这些思路和方法所构成的,应该是极为正统的,充分融洽的保险配置系统。

但它也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因为保险配置系统,完全是站在财务功能最大化角度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的。

还有其它一些简单明了的配置方案,能够有效指导购买保险的方式。比如,标准普尔1234模型,对于中等收入家庭,负债率较低的财务状况,是一个很好的指导理论。

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模型

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模型,其实是资产配置理论的一个简化版本,但却具有实用性很强的意义。它基于大数据思维,跟踪访问10万个美国的中等收入家庭,经过大量观察统计和总结,得出了这个经典的,能帮助实现财务稳健增长的模式。

但是必须注意到中美之间,存在着家庭财务水平,大类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差距,标准普尔的指导意义更倾向于大体思维上的借鉴,而非按图索骥。

尤其是保险金融领域,中国处在发展初级阶段,还未向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因此价格就显得十分昂贵了,不利于做出更多的财务选择。

7.总结

在诸多经济活动中,保险具备突出作用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配置保险年金的简单方法

在拥有大量现金,或持续的现金沉淀时,可以通过年金保险规划成对抗长期通胀水平的现金流,没有中断和利率风险。

配置保险年金的完整方法

在资产配置中,帮助投资组合在同一风险水平上获得更高收益,或是在同一收益期望上获得更低的风险。

对抗负债风险的配置方法

在负债型投资项目期间,健康保险是应对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唯一的标准化工具。只要提前消除或转移走债务风险,那么高负债率水平就有可能成为铺就人生、实现弯道超车的成功基石。


另外,还有出于财产安全和传承考虑的保险配置方法,出于规避系统性风险而专门设计保险的方法,以及数之不清、甚至闻所未闻的保险门类等等,只要条件允许,人类可以用保险这门技术——将概率论和统计学发挥到极致。这是一片浩瀚的海洋!



你可能感兴趣的:(保险配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