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4-心纯乎天理之极就是至善

王阳明心学之《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

004-心纯乎天理之极就是至善


【四】


  郑朝朔①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②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①郑朝朔:名一初,广东揭阳人,进士。先生任吏部主事时,朝朔为御史。

②《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阳明先生做吏部主事的时候,郑朝朔做御史,算是同僚。听到先生的说法,心里觉得不太服气,过来问先生,我觉得“至善”这个事情仅仅向内求是不够的,还是要从事物上求,你讲的是不是太绝对了?

  先生回答说,“至善”只能是“心”纯乎天理之极的时候,自然就达到了,和外物有什么关系?你举几个例子我听听。

  郑朝朔开始举例子,就说孝养双亲的事情吧,怎么做是符合“温凊定省”的礼节,怎么做算是奉养到好处,“温凊定省”这些具体步骤还是要按照要求好好落实的。

  此处的“当”字,是适当、妥当的意思。如何做到妥当,达到“至善”的水平,还是需要有学问思辨之功的。


  学问思辨指的是《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的功夫是完成“诚意”的方法、工具、步骤。“诚意”才是学问思辨功夫的核心。

  说到“诚意”,在阳明心学中意思相近的一个词是“存心”,阳明先生认为“存心”是存养的意思,“存心”包含致良知的功夫,约定于“知行合一”的功夫。

  《传习录》下篇: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不自欺便是“诚”。

  《大学》的格致诚正中,“诚意”是“至善”达成的关键步骤。比如你要去北京,“诚意”的基础是搞明白去北京的交通方式,准备差旅费,选择交通工具等等,这都是诚意在实处的具体体现,是“诚意”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你没有这些具体的准备程序和铺垫,凭什么说你的“决定去北京”是有诚意的呢?

先生回答,如果就是学点奉养双亲的知识,参加个培训班几天就学完了,哪里还用得着做学问这么费劲呀?关于孝敬老人这个事情,如果你的心没有到位,没有把心真正放在老人身上,动机不纯粹,是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的。

  孝敬老人这个事情,关键点不在这些能看到的行为,而在于“心”的真实状态。

  举个例子,很多女同志都有做妈妈的经历,孩子出世之前,会买很多育儿方面的书,或者和有经验的人学习等等,这是外求。但光靠几本书和问别人得到的那些经验,能把孩子真正养好吗?显然是有问题的。最重要的是做母亲的,把一颗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总会有些情况是书本上没有的,那怎么办呢?做母亲的只能见招拆招。孩子一有异动,就马上想办法,竭尽所能,这样才能把孩子养好。


  比如今天孩子自己玩到马路边上,手册里没有这种情况,既然没有,做母亲的就不管了,反正被车碰到了,也不是我的错。有这种心态的母亲,肯定不是个合格的母亲。

  按照手册,按照流程把这事情做好,心不在上面。比如我在这个办公室值班,隔壁着火了,反正也不是我放的火,岗位职责里也没写这一条,那就无所谓了,该喝茶喝茶,该看报纸看报纸。这显然算不上心有良知。

  如果本身动机不纯,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某些目的,就跟戏子演戏没什么区别了。那还算得上“至善”吗?比如为了遗产而尽孝,就算做的再周到体贴也和“至善”没关系。

  徐爱在旁边听先生和郑朝朔对话,对先生的学说又有了进一步的体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4-心纯乎天理之极就是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