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旧时光(一) : 与同学"狼狈为奸″,初涉写作的日子

九二年高中毕业,考大学名落孙山,之后在社会上乱七八糟地跑了七八年,一无所成。一九九九年,年满三十,家里发生三件"大″事,父亲当了村支书,我做了新郎,家里盖了新房!

就在那年,忽然有一天,一个在乡政府上班的同学寻上门来。原来他现在在本乡乡政府上班,负责党委通讯组工作。但他不咋能写,上任至今也没发几篇稿子,工作上不去,成绩出不来,领导恶心,自己焦心,无奈何想起来找我帮忙。

我这人自小喜欢读书,喜欢写东西,大家都知道。同学的意思,我俩合作写稿,条件是,我可以用他办公室办公、写作,他管我喝酒,稿费和乡政府的发稿奖励全部归我。说白了,就是我俩"狼狈为奸",各得其所,他管吃管喝,我管写管发,文章署名他前我后,稿费奖金全部归我,他图他的名,我图我的利。

说到这儿,得插一笔。很多人不知道那时候政府部门对发稿的管理政策。政府部门对本部门发表的通讯稿一般对作者(通讯员)会有一个奖励标准,奖金一般年终汇总后统一核算发放。以我们所在地区为例,如果在县级媒体发稿,乡政府会依据所持稿费条再以稿费一倍的标准另外给予奖励,市级媒体发表的稿子三倍奖励,依此类推,省级的五倍,中央级的十倍。以市级媒体发表的稿子为例,比如许昌日报,如果稿费是10元,那乡政府会在年终凭你的稿费条再奖励你30元,就是这样。那时候一般人月薪也不过三五百元,而我年终能从乡政府领取发稿奖励几千元,那也是很可观的。

那时的稿费真低,清楚记得,许昌县人民广播电台稿费每篇2元,许昌日报、许昌市电台、许昌广播电视报稿费每篇不超过10元,省级媒体河南日报、河南农村报、河南科技报等媒体也不过20、30元,反正我从没拿过30元以上的稿费。

当然,这都是说的消息稿。其他文学类稿件,虽偶有涉及,但数量极少,稿费肯定略高些,这里不叙。

那时候发稿不象现在,在电脑上写,从网络上发,省心省力。

那时候往县、市级媒体投稿,都是骑着28大杠自行车跑几十里路自己送到编辑部,往省级以上媒体投稿那就得邮寄了。

第一次投稿,懵懵懂懂。我同学骑着摩托车把我载到许昌日报楼下,他却不敢上去,让我这个小白新手自己上去送。

我也不知道稿子交给谁,象无头苍蝇一样在报社楼上楼下窜了几趟,好容易问出来可以交到要闻部(即现在的总编室)。来到要闻部,不敢贸然进去,先把头探进去侦查一番。一看,屋里有五六个人,都伏在办公桌上忙着写东西,只有一个半大老头儿,穿一件白色圆领汗衫,手里拎一把芭蕉叶大蒲扇,忽扇着在屋里踱来踱去。我思忖了一下,觉得他很象是报社的打杂师傅,可能好说话些,就走过去,大大咧咧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师傅,你看我是第一次投稿,也不知道交给谁,能不能拜托给你,你报社熟,替我送给编辑如何?"那老头儿扭头诧异地看了看我,没说话,径直把稿子接过去看了几眼,然后才对我说:"行,你回去吧,交给我处理″。

投稿第三天,同学告诉我,那天的三篇稿子全发了,而且编辑一字未改。

那天,同学请我好好大吃大喝了一顿。

首战告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基本每投必中,尤其许昌日报,还上了几次头版,很是难得!即使是省里的几家媒体,对我的稿子基本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发!

后来时间长了,熟了,才知道,第一次碰到的许昌日报的那个老头儿,竟然是要闻部主住,是一个比较有分量的领导!也是我幸运吧,今天想起来,还觉当时莽撞幼稚,不由哑然失笑!

这样合作了一年,党委宣传组发稿量大增,在全市名列前茅,成绩斐然。我那个同学也名气大振,并籍此东风,竟一下子为县委组织部所青睐,被借调到县委组织部了。

此后,他又找我商量合作,但他已在市里上班,如果继续合作,我的吃、住问题他也没能力解决,另外,我如果住在市里,就顾不了农村的家,又没其它待遇,是很不合适的,合作之事就流产了!

失去了合作,他就失去了在县委组织部存在的条件,听说没多久就被退回了乡里,黯然而归。

当初这一段经历,几十年过去了,仍历历在目,犹在眼前。如果当时能坚持下来,持之以恒地坚守写作之路,也许人生又是另一番风采!

但是人生不能假设,只有实打实的选择和奋斗!

你可能感兴趣的:(Hello,旧时光(一) : 与同学"狼狈为奸″,初涉写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