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勇士》——华裔的第三种选择

By 乐小北大勋勋

 我们对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耳熟能详,可是,大家听说过花木兰的另一版故事吗?在汤亭亭所写的那版故事中,花木兰在替父从军之前,她的背上被父亲刻字,父亲希望她能记住自己的誓言。出征过程中,木兰与自己心爱的人结婚生子。汤亭亭的这版花木兰故事与我们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故事大相径庭,但是,汤亭亭的这版故事有属于她自己的特点和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

汤亭亭是出生在美国,成长于美国的ABC(American-born Chinese),她从小接受的美国教育,但是,汤亭亭是从小听着妈妈的中国故事长大的。所以,双语环境为汤亭亭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机遇。可是,华裔这个身份对于汤亭亭来说既是机会又是负担。因为,对于自己究竟处于哪个位置,她很疑惑。中国文化还是美国白人文化,面对这两座大山,她不知该做何种选择。其实,这个问题是ABC们都要面对的问题。他们对于自己所处的边缘位置感到很尴尬,无论是美国白人圈还是中国人圈,他们都很难顺利地融合进去。

汤亭亭的母亲曾经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于母亲来说,美国只不过是她谋生的一个地方罢了。她自始至终认为自己的根永远在东方那片大陆上——中国。所以,在书中可以看到母亲称美国人为“洋鬼”,“白鬼”。母亲为了让“我”了解中国文化,提醒“我”记得自己身上还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母亲给我讲述了许多中国传统故事,但是,在母亲讲解的故事中,“我”并不是全然接受。在小说开篇,母亲对“我”讲了关于无名姑姑的故事。姑姑的丈夫在度完新婚之夜后去美国淘金。两年后,姑姑却怀孕了,被指和他人通奸,并连累一家受到族人和村民的谴责与冲击。因此,蒙羞的姑姑在生下孩子的当夜怀抱着婴儿跳进了自家的井中溺水身亡。母亲借无名姑姑的故事想要告诉“我”女孩子要洁身自爱,不要做让家族蒙羞的事情。可是,“我”思考的却是“我”的家人在姑姑出事后并没有保护姑姑,反而觉得姑姑是个耻辱,而且家人们都选择将姑姑遗忘,就当做从来没有这个人。“我”对家人的做法感到很寒心。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寻梦环游记》的一句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对于无名姑姑来说,最令人心寒的不是族人和村民们的职责和谩骂,而是家人们选择将她遗忘。显然,“我”对于某些中国传统很不理解,“我”也并不是很主动地想要融入东方文化。

即使“我”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吃着洋快餐,生活方式也全都跟美国人一样。但是,美国白人文化圈从来不会欢迎“我”,“我”始终是圈外汉。小说中的“我”在一家美术用品店工作,店里经营画家用的油彩。“多订一些黄肤色油彩,知道了吗?”老板对我说,“这颜色挺鲜亮的,是不是,黄鬼?”。“黄鬼”这个词语极大地歧视了“我”的黄皮肤,事实上,“我”仅仅只是黄皮肤而已,“我”的心早已变成了“白心”。小说中的“我”一直在模仿美国女人,跟家人一起在剧场看剧时,“我”没有像华裔女性一样大声说话,反而“我”细声细语,以此显示“我”的美国女性气。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我”对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来说始终是“他者”。所以,“我”在这尴尬位置上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前进。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在面对中国封建落后的男尊女卑思想时。“我”选择反抗。“我”尽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听到“养个女娃不如养呆鹅”的言论时,“我”会大喊大叫来反抗。同时,在面对白人老板对“我”种族歧视的言论时,“我”也会对老板提出抗议。所以,对于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我”没有只认为其中一种是优秀的,而另一种是落败的。

在小说中最后一章“羌笛野曲”中,“我”讲述了古代才女蔡琰的故事,蔡琰被胡人掳走后,在塞外听到胡笳的声音后,用汉歌去迎合。胡笳与汉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但是,蔡琰将二者融合得恰到好处。“我”从蔡琰的故事里得到了启发,“我”可以东西结合,并不需要作二选一的选择。所以,对于ABC们来说,中西合璧无妨是个不错的选择!《女勇士》为对文化身份感到迷惘的华裔提供了第三种选择,第三条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勇士》——华裔的第三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