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听不进去的话,关键时刻能救命

“上来!潮水就要来了!”

在浙江海宁丁桥镇的观潮点,喊潮人赵云祥连续14年用大喇叭“喊”走了一批又一批对危险毫无警惕的人群。

如果没有这位70多岁老人的锲而不舍,很难想象会有多少生命被这突如其来10多米的大浪席卷而去。

1万多次的喊潮,赵云祥遭遇过很多的“无视”和“不理解”,有些人前一秒才从死神的手里逃脱,下一秒却依旧嬉笑打闹不知感恩。


他们也许不会想到,那时听不进去的一句话,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们的命。

曾经有人这样问,每年交通事故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那么交通警示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人答,给愿意接受劝告的人一次机会。

是的,机会就在这,在伸手就能碰到的地方,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欣然接受。


01 听得进他人劝告的人 不会过得太差

偶尔我们需要问自己,这件事,一定要去做吗?

8月初,四川彭州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截至目前已造成7人死亡。

当地人说,龙漕沟是一个当地人不会去的“未开发景区”,属于地质灾害点位,很容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灾害,河道周边设有警告标志和防护网,严禁一切人员进入河道。

灾难易发,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当地政府定期组织人力去劝离游客,还对被人撬开的防护网作了多次修补。但“慕名而来”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根据官方通报,当地政府在山洪发生前已经组织人员对游客进行劝离,但直到山洪铺天盖地的那一刻,还有人滞留在河道内,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浑然无感。

甚至在发生山洪之后的几天,依然有游客执意前往龙漕沟游玩。


《西雅图夜未眠》里有一句台词,你每一天都在做很多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决定,但某一天你的某个决定就能改变你的一生。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沿着固定的路线行走而没有丝毫偏差,就像钟表不可能永远准确无误。

所以,我们的所有决定,不一定是在头脑100%清醒,以及完全了解现实事实的情况下所做的。

他人的劝告,就像是蒙住双眼时,从间隙里照进的光,让我们有了不同的视角。


还记得大学快毕业那会儿,就业问题一直困扰了我们大半个学期,婷婷和萱萱也不例外。

思前想后,既然就业不容易,倒不如选择考研,既避开了就业难题,又解决了毕业之后的去路。

班主任知道后,把两个人叫到了办公室,仔仔细细地把那年的就业形势、考研利弊分析了一遍,在班主任看来,以她们俩的个性和成绩,考研有些勉强,耗着耗着容易错失机会,还不如趁就业形势趋好的时候,抓住机遇先就业、再择业。

毕业后,萱萱再三考量,选择了就业,而婷婷则一意孤行,以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架势,迈上了长达三年的考研路,屡战屡败,还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挫败感一度让她失去了找工作的信心。

回过头看,萱萱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业经验,也逐渐接到了更好的offer。她告诉我,当时班主任说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也许你会觉得,是那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其实不然。真正改变人生的,是你对那句劝告的态度。


听得进他人劝告的人,都有共同的特点:容得下不同的声音。

当然,旁人的劝告未必完全适用,但坦然让外界的声音进入自己的世界,给自己一次校正和反思的机会,是不会吃亏的。

人生是漫长的,如果连不同的声音都容不下,那你又怎么能确定自己走在对的路上呢?


02 承认自己的失误 其实真的不难

前几个月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一位胡女士中了“刷单”圈套,完成三笔任务后,刷单金额已经达到3万元。

由于手里的钱不够,她便向家人要钱,女儿意识到母亲遭遇了网络诈骗,便试图劝说母亲放弃刷单。可胡女士却像被“洗脑”了一样,丝毫不听家人劝阻,执意要给对方转账,女儿别无他法,连忙报警求助。

民警上门后,先是一番极力劝说,见胡女士还是坚持转账,民警果断出手夺过手机,耐心解释了许久,才终于让胡女士醒悟过来。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写到,只要你承认自己有可能犯错,你就永远不会陷入困境。

我在知乎上曾见过一个这样的求助帖:为什么我总是听不进别人的劝,哪怕我知道自己是错的。

同样的求助贴,很多人甚至发在了求医平台上。原来,在一些人眼里,“听不进劝”竟然是一种病。



人都有一种本能,趋利避害。

所以人们更愿意去相信自己想看到的,想听到的。

要接受自己行为上、思想上、选择上的失误,这种痛苦来得最快也最直接,当然也就变成了人们当下最不想看到和听到,以及最想躲避的“害”。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家暴案例,男人有酗酒的陋习,为此,女人经常要忍受醉酒男人的拳打脚踢,亲戚朋友甚至周围的邻居轮番相劝: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事的。

但她依旧没有动离婚的念头。

对她而言,一想到离婚后,自己的生活无所依靠,孩子要在不完整的家庭长大,便情愿忍一时,风平浪静,熬一熬,白头偕老。

直到有一天,女人接到儿子学校电话,他们10岁的儿子,在学校把同学肋骨踢断了。

女人赶到学校,看到儿子竟然没有一丝悔意,和每次喝醉酒就对自己施暴的丈夫一模一样。

那一刻起,她后悔了。


第一步往往是最难迈出的。

很多人明知道眼前的是万丈深渊,却因为不敢承认自己错误的选择而执意跳下。

是啊,承认自己的错,本来就需要很大的勇气,比花费力气纠正错误更大的勇气。

在漆黑的地方,每一道强光都是刺眼的,哪怕那是照亮道路的光。所以总有人宁愿溺死在谎言的泥沼,也不愿意循着真相的光芒走出来。

但,承认失误的痛,远远比不上将来为失误买单的痛。

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去扭转错误,却没有多少机会一错再错。


03 理性消化别人的意见 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今年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某封控小区一位老人因为不遵守防疫要求而执意下楼的视频传遍各大平台。

面对老人此举,值守民警好说歹说,怎么也劝不动。无奈之下,民警喊道,我为了谁啊!我自己也有家啊!你们有家待不住,我是有家不能回啊!

老人怔住了,随后便转身回了家。

这一转身,成全了民警值守的职责,也成全了老人对自己和他人安全最大的负责。


把别人的话听进去,只是第一步。

学会理性判断和消化别人的意见,不全盘否定,也不照单全收,是成熟的成年人应当具备的另一种能力。


一个人所表达的意见,是基于自身认知范围、过往经验、价值标准所作出的主观判断,除此之外,还会受到情绪、利益、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人这一生听到最多的,就是父母的意见。


《小欢喜》中方圆对童文洁说,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也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每个都得撞。

大部分父母提出意见的时候,都掺杂着对自身对子女的期望和长远的考虑,有时候,他们会把吃过的亏、走过的弯路,纳入到对子女的人生规划里,作为警醒。有时候,他们还会把自己没有机会实现的一些想法,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代替自己去完成。

但对于当前一个阶段的子女来说,这些意见却很少会被接纳。

当父母带着不一定绝对理性的态度说话时,你其实也带着不一定绝对理性的态度在聆听。

久而久之,父母的话,就变成了听不进耳的唠叨。

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走过父母走过的路,那些遥不可及的忧虑,在他们眼里,远得很。还有些人,并没有什么切实的原因,只是“叛逆心理”作祟,盲目地把父母的意见拒之门外,执意做父母禁止他们做的一切事情。

他们内心总有一飞冲天的狂热,总觉得自己的人生,父母不懂,也没有权利干涉,按着父母设定的剧情去过的人生,没有意思,也不完整。

的确,独立的人生,本该有独立的思考体系。

但是,如果撇开对父母那些唠叨的“天生排斥感”,你真的觉得那些话,一点道理都没有吗?

如果提出这些意见的,是朋友、是上司、是同事,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一些?

这些疑问,往往会在很多年后,父母已老,子女也历经沧桑,才会找出答案。


执着和固执,只有一线之隔。

抵触情绪和偏见,常常会让人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在缺乏理性思考前提下,盲目排斥他人的意见,其实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发现人生路上多几位“喊潮人”,是很幸运的事情。

别人的话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平时发现不了的样子。别人指的路,未必是最适合你的康庄大道,但至少能让匆忙而焦虑的你停下步子,对前行的方向作另一番思考。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抄袭必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你听不进去的话,关键时刻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