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丢三落四?

1

班上一个叫小牛牛的男生,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读五年级,状况频出。比如:不是笔不见了,就是数学家庭作业本没带;不是学校反复强调的“安全教育告家长书”没有签字,就是签了字忘记带条了;不是美术课材料没带,就是数学课要用的量角器不见了……家长感到无可奈何。

很多老师也感叹:一个班级里,类似于牛牛这样的孩子,总是有那么几个。刚开始,老师会耐心和孩子讲道理,甚至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做完作业整理书包的习惯。可没过几天,孩子旧病复发,课堂上依然不是没有这个,就是没有那个。老师偶尔动用狠招:请家长帮忙将东西送来!(事实上,一个班级需要家长跑来学校送东西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同学。)

请家长帮忙送东西,当然不是老师的教育目的。动用几次之后, 老师当然还是只能继续和孩子絮絮叨叨。这些孩子,老师说道理的时候,无一例外频频点头,表示都听懂了,可丢三落四的毛病总是隔三差五犯。

孩子并不是故意要作对,道理也都懂了,可为什么就是很难彻底改正呢?家长纳闷,气呼呼地要求老师从严处理,声称自己绝不做混账家长。

其实,孩子长到十岁左右,丢三落四的毛病如果还没有改的话,单纯靠罚已经不大起作用了,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敏感期。


2

玛丽.蒙台梭利是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儿教育家,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在国际上的影响很大。

二十一世纪初期,蒙特梭利教育法可谓风靡全国。我所在的这个工业老城的幼儿园,就有蒙台梭利教学班。蒙台梭利教学班,学费昂贵,主要是配备了许多教具,供孩子在玩中学。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主张让儿童主动学习,这点被众人皆知。而蒙台梭利教育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特别提出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这一观点,却鲜有家长熟知。

早在2003年左右,我就在书店买到了蒙台梭利的教育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书中指出: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


3

蒙台梭利说:“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敏感期,即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在十岁前,有如下敏感期:语言敏感期(0到6岁);秩序的敏感期(2到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文化敏感期(6-9岁)


4

回到前面的案例,为什么有些孩子丢三落四很难完全改正呢?就是因为孩子在二到四岁的时候,错过了“秩序敏感期”的培养。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也就是说:如果在两到四岁期间,孩子没有被要求用过的东西,都放回原处,保持原有的秩序。那么,孩子长大后,用过的东西乱丢乱放,不是忘记带这个,就是忘记带那个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据我长期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察,发现秩序感差的孩子,往往还有些共性:绝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在低幼时期由爷爷奶奶带的。由于爷爷奶奶对孙子溺爱,在很多时候,往往收拾东西这些事情,会由家长包办,导致幼儿秩序感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当孩子在一些小问题上重复犯错的时候,我们家长也许不会再一味责怪孩子,而是反思一下是否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敏感期?

当您读完这篇文章,是不是会尽可能考虑由自己亲自带二宝,科学育儿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孩子总是丢三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