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7 同主题阅读,挑战1小时三本书

挑战失败,今天花了4个小时看完三本书,注意力难以集中分了N个时段才完成,晚上陪娃睡觉又差点睡过去,课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寻找三本书的关键词和设定关联问题上。第一本《父母的语言》章节内容看得太多太细,花的时间最长关键词找得有点乱,另外两本是《非BAO力语言》和《不管教的勇气》,后者选的主题有点偏,共同点比较少,开始焦虑起来,赶紧调整状态明确目标从第二本开始加快速度只选了一个章节阅读,完成就是最大的突破。

这三本书的共同点:都阐述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如何更好的沟通。

《父母的语言》主要讲了人类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三岁前,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语言环境非常重要,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3T原则来实现。

所谓3T原则,首先就是共情关注,通俗讲就是孩子关注什么,家长就关注什么。其次要充分交流,多跟孩子交流。分享几个有效的交流方式:

1、描述日常活动,比如,教孩子擦桌子:“妈妈给你个抹布,跟妈妈一起来擦,我们看谁会擦得更干净呢?”。

2、不用代词,要说具体。不要说:“你能把那个给我么”而是“你能把那个红色的小车拿给我么?”。

3、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就是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比如睡前,跟孩子聊聊白天发生的事情。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4、扩句,比如孩子说“妈妈,抱抱。”大人可以说:“宝贝是因为累了,走不动了才要抱抱的么。”

最后个原则是轮流谈话,向孩子多问些开放式问题,“怎么办”和“为什么”,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而非限定式问题“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这样对孩子词汇的积累没有益处。

另外提醒家长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对孩子来说与家长进行语言上的“”你来我往“”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社会互动才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非BAO力语言》

这本书主要看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讲了卢森堡博士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会我门如何避免出口成伤。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不管教的勇气》

这本书选的是第一章——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

1.批评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

一来没有人喜欢批评,二来批评会带来负面影响。关于批评,主要有三种情况

A、受到父母关注,是孩子的重要需求。当孩子规矩做事得不到回应时,就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以获得关注。

B、有些孩子做错事,不是故意,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需要改正。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评,而是耐心解释。

C、批评在当下见效快,并非真的有效,而是因为孩子害怕父母。久而久之,这种顺从会使孩子逃避批评,做事消极,变得懦弱。

2、避免孩子依赖表扬,作者认为表扬也不是育儿的好方法。因为孩子可能会依赖表扬。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便不好好做事了。同时,也需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自己好言相向。当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时,可以用“谢谢”。比如,孩子在公共场所很安静,可以说:“谢谢你这么安静。”这样能让孩子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如果孩子能从一个行为中获得贡献感,就不会再做让家长头疼的事了。

3、体罚没有任何意义

一般情况下,父母厌烦孩子的,不是其要求的内容,而是诉求方式。但是,有些时候父母也不会好好表达,也会感情用事。

所以,一来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好好用语言表达诉求。二来,对待孩子时,父母需要注意,体罚并不是教育,而是报复,是为了给自己的愤怒找一个正当理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17 同主题阅读,挑战1小时三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