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读后感2

分享者:王同学

第一部分:

第一、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有秩序的体系;

第二、思想只能是建筑在一定秩序性的知觉或经验之上的。

于是便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思想必定是与相对应的躯体组织紧密相关,鉴于思想的秩序性,躯体组织也一定是十分有秩序的,在其内部发生的事件一定遵守着某些严格准确的物理学定律;其二,与相应思想的知觉和经验相对应,外界物体对于具有良好组织的躯体所产生的反应,是我所说的思想的资料。由此看来,这个躯体系统和外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物理学的秩序性,即它们必须遵循严格、准确的物理学定律。

大家前面对这本书也分享了很多,而我好奇和恐惧的是病毒和生命系统之间的搏击过程。埃博拉一旦找到合适的宿主,就可以侵入细胞体内,快速繁衍,从打破一个细胞的微系统,到摧毁整个生命体的大系统。生命看似强大,其实又如此不堪一击。

第二部分:有序、无序和熵

一、书摘:物质的有序和有规律的行为在生命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因为生命从来都是部分地保持现有的秩序,而不是直接地从有序转向无序的自然倾向。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过程、事件以及突发事变等等,它们在发生的过程中意味着在其中的与之相对应的那部分熵在增加。因为,一个生命有机体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着熵或者是在增加正熵,同时它们不断趋近熵的最大值,在这一缓慢过程之后就是生命有机体的危险状态,即死亡。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死亡,一直保持生命的存在状态?从环境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负熵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

二、阅读思考

本周阅读最感兴趣的是触及到“熵”原理,很早之前就听过,一直非常好奇,”熵“是什么,它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1.熵是什么?

书中给出的描述:“通过可逆的、微小的、迟缓的变化,物质进入另一种不同的状态,其中自然分裂为两个或多个物理学化学性质不同的部分,或者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或物理学性质,这个时候熵的增加量就可以这样算出:发生在过程中的每一小步,物质都会吸收一定的热量才可以使得变化维持下去。在此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除以热量时的绝对温度,最后把每一小步的结果加起来就可以得到。”

这段话挺抽象。用公式表达:比如熔解固体,熔化时所需要的热量/熔点温度=熵增加量。(卡/摄氏度)

2.熵和序之间的关系?

熵=KInD

K-玻尔兹曼常量

D-物体的原子无序性的定量量度1) 热运动的无序;2)不同原子或分子的没有规律的随机混合。

一个在均匀环境里的系统或者一个孤立的系统,由于它的熵值在不断增加,因为它会越来越趋近于最大熵的惰性状态。

“生命以负熵为生” –生命有机体借助于外界的负熵来消除它体内的正熵的增加量。

如何理解 负熵 和正熵?

负熵=kIn(1/D)

有机体使其自身维持在一个有序水平的办法,无一不是从外界环境中汲取这样的序。

本来对这个熵增理论,感觉一知半解,通过晚上的读书分享、探讨,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从生命体类比到市场竞争、组织发展,都是从无序走向有序。而生命体本身,要维持持续发展,也需要从外界汲取序,使混乱的体内逐渐变成有序。


第三部分:人类到底有没有进一步进化的可能性呢?

1.综述

达尔文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种的进化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而导致那些有很多后代的物种只有很少一部分存活下来。作者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过于悲观。作者认为行为会影响选择,强调个体行为在进化中的作用。

虽然行为本身不能遗传,但可以不同程度地加速生物体进化的过程;只要生物体在这种过程中能够顺应于天赋的器官功能以及外部的环境,并且能够随着两者中任意一个因素的改变而进行有效调节。在植物和低等动物中,恰当行为的产生源于缓慢的选择过程,换句话说,改错和试验可以造就恰当的行为;而高智商的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来行事,于是便可以有效地克服诸如过程缓慢、生育较少等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

简单的逻辑:

器官(a)经历了偶然的变化;

(b)积累了有利的变异或至少有利的变异总是被选择;

(c) 一代一代继续下去,被选择的变异形成了持续的进化。

如何理解,先从动植物的两个例子来看,

多毛的树叶的变异,在海拔高的地区它生长得非常好,而在低谷中几乎找不到它的影子,于是它被高山选中。结果好像是多毛的变异使得迁往高山这个环境对它进一步的变异更加有利。

鸟儿凭借自己的飞行能力在高高的树梢上筑巢,这样它们的幼仔就不会被其他动物吞食掉。习惯于在这种高度飞行的鸟儿就具有了选择性优势,而这样的高耸住所也必然会选择幼鸟中那些能够飞起来的鸟儿,因此,环境由于这样的飞行能力而有所改变,或者说使得个体的行为不断朝着有利于这样的飞行能力的环境改变。

2.从“危险”和”需求”的角度进行阐述:

环境是不利和有利环境的总和。不利的环境包括来自其他物种的威胁、毒药和恶劣的环境等;有利的环境包括食物、水源、房屋、阳光及其他。

第一种称为“危害”,第二种称为“需求”。

并不是每一种危害都可以避免,每一种需求都可以满足。一个物种为了生存往往采取在获取资源满足最迫切的需求和避免最致命的敌人之间的一种折中行为。有利的突变可以减少来自某些敌人的威胁,或者使资源更易于获得,或者是这两种优势都有,因此它提高了个体的生存概率。此外,由于有利突变改变了个体接受需求和灾祸的相对比重,因此它还改变了最佳的折中点。于是,选择更青睐于那些能够通过智力或机会改变它们行为的个体,因而它们也更容易被选中。

多毛突变型的高山优势使得它们将种子播散到更多的“山坡区域”,这样可以有利于它们的下一代整体上迁,会更加促进它们的有利突变。

危害和需求总是一起到来,只有在勇敢地面对敌人时紧急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正是由于危害和需求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一个减小危险的特定突变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波及到那些挑战危险并且能够避免其他危险的突变。于是,一种未曾频繁出现但是却很值得注意的选择就会出现,不仅与遗传特征有关,还与使用这种特征的技能有关。后代通过学习或示范就可以学会这种行为,同时行为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了在这个方向上的有利突变。

父母的身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择改变它们的行为;行为的变化又通过示范、讲授或者其他更为原始的办法,与基因携带的形状变化一起传给了后代。“通过教授”为迎接未来遗传上的突变敞开了大门,并且能够随时最好地利用那些变异,使其更容易被选中,因此这种方式的传递行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进化因素。

作者给出的结论:人类是否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进化取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做的事。

当聪明工人和迟钝工人的生存机会伴随着手工业的衰退和生产线单调而枯燥的工作的普及而变得日趋相等的时候,聪明的脑子、灵巧的双手和敏锐的眼睛就成为多余。

而对于一个不聪明的人来说,枯燥乏味的苦干、生存、安家、养育后代似乎更适合于他的天性。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天赋和才能方面的负面退化。

扪心自问,拉长生命的广度和宽度去看当下的行为,我们是在为物种的发展做出贡献吗?

2、关于感知的奥秘

智慧说:“表面上有甜味,表面上有苦味,表面上有色彩,但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

感觉不同意智慧的观点,说:“智慧啊,你真可怜!你这不是在利用我们的论据来反驳我们吗?其实,你的胜利就是你的失败!”

(a)   感觉是所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

(b)   科学的知识中没有关于感知的成分。

作者反对很多理论创始者,估计省略发现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常常伴随观察,而观察不可避免需要感知。

其他摘抄:

在神的力量的作用下,每一种生命或事物都是一种无限实体,以其自身的每一种属性尤其是思维属性和广延属性来表现自身。实体在时空中的有形体的存在就是广延属性,就实体的意识而言则是思维属性。

在生物学上,单独的一次且不重复的经验是微不足道的,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有有机体对情景的适当反应的学习才是最有价值的。当这种情景周期性地一再出现时,如果有机体能够保留在同一个场地中,那么相同的反应就会发生。

作者提到了拉马克和达尔文最为相同的地方在于同样认为:

真正的突变并不是引发过程的最初变化,也不是那种可以遗传的类型。但是如果这种突变是有利的,它们会被所谓的“器官选择”所作用;当这些突变朝着“理想”的方向作用时,它们就会为真正突变的到来提供服务。

新特性的产生常常源于突变或突变外加一点选择,它很容易使得生物体与环境发生作用,从而使生物体朝着对自身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由于拥有新的变化特征,个体便具有改变它的环境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具体的改造或是迁移,或者根据环境的需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是什么》(埃尔温·薛定谔)读后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