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高铁站的书店都去哪儿了

有没有一些人会有类似的情况:有时会在手机APP上看书;有时会在一些软件上听精;有时会在Kindle上翻书。可是,仍然会有些时候,你更青睐手捧一本书,闻着墨香,听着页与页之间摩擦的声音。

这次出行,机场,飞行2个小时,高铁,乘坐2个小时。登机前,我用15分钟的时间跑遍整个机场,找到了一家关门正装修的书店,而且在机场的最偏僻的位置。高铁站,我没找到书店,不过我看到了两个现象,一个是:有位书法家现场挥洒笔墨,有围观的人群,有略懂的去欣赏,有有缘人去购买,也有像我这样只懂皮毛的只是去瞧瞧。另一个是:有一个专门出售书法字画的门店,人群只是走近瞧瞧,或者路过望望,而店里没有任何人出来就像讲解其他商品一样稍微跟人群讲解讲解。

书店也好,字画也罢,其实不能说它们不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存在。而这种虚拟的或者只是一幅字画的实体存在,似乎缺少了那份“气”。

人们常常说,生活中得有些生活的气息,年轻人得有些朝气,中年人要有些底气,老年人要有些灵气(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是鲜活的存在,都在人生中,生活中需要些“气”。更何况是无生命的虚拟或者实体的存在,而它们的“气”化就是人们的“气”。

现在的饮品店,咖啡店,甜品屋,能将客人留下的,无非就是角落的书架,桌上的书摞,可以让心静下来,可以跟平常不一样的阅读,这就衍生出了生活的仪式感。

无论哪种形式的存在,人们都会在不断接触新的知识,新的领域,不去评判哪种的好坏,因为这也不能去说好坏,毕竟是时代的产物,去适应,去接受,去实践。当哪天想给生活一个仪式感,去回归最原始的状态。

当人们想回归原始的时候,希望给人们一个机会,而不是一次次的拒绝,使得记忆大脑的储存信息变为:不再去有类似的想法,这样的想法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已被淘汰。

2018年1月21号在高铁上的碎碎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场,高铁站的书店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