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

长辈都教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学习他的什么呢?光光是文章,不够。模仿他的写法可以造就一个文学家,但远非大师。实际上不一定是鲁迅,能够在动乱时代写出众多优秀的文章的,候选人有一把那么多。为何大众独独推崇鲁迅呢,这是因为他的文章里处处呈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气。

这股勇气是难得的。文艺创作者有敏锐的触觉,却未必有批判社会的勇气。社会与政治是分不开的,政治又与个人利益分不开。只要有人出来毫不留情地骂,那不多不少都戳穿了一些阴黑的把戏,那必然也会戳痛了某部分人的要害,那么又会惹得这些疯狂的反攻。这种反攻是危险的,会借助政治的强大力量去扑灭反对意见,对作家而言可能会名誉俱败、身心受创。有点预见的艺术家很可能会将这当成一种压迫感极大的恐惧,最后在作品中狠心将鲜明的批判性的菱角磨平,于是文学中有了隐喻,画作中有了抽象。

然而,这是否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呢?不见得。忍是一种很容易养成的坏习惯,一旦开始缄口不言,慢慢就会熟悉这种扭曲的状态,至后来甚至认为这种扭曲的状态才是正常的状态。难道不觉得这些过程很熟悉么?

若一旦有了个人的开始,便有许多个人的开始,便会有社会的开始。这样的社会只喜好言乖语,厌恶甚至惶恐教人看清事实的事物,因为怕这样的刀锋会划破自己艰难维持的光滑好皮,接受不了原本丑陋无比的真容,更怕民众会起来质问、起来反抗、起来推翻。那么,应该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倔强的火苗熄灭在诞生阶段,这样纵使有星星之火,也没有时间可以燎原。

但鲁迅先生却大胆,说的话锐利,看的角度穿透力极强,写的东西深刻而不留情。最要紧的是,他不是仅仅轻轻用针挑一挑病体的皮肤罢了,而是把黑化的脊骨晾出来,让大家赤裸裸看清楚病毒在哪里。人们讳疾忌医,遇到这样敢把真正病因拿出来的人,竟然是惊讶愤慨,不去想着后面如何治好病,反而寻思着如何抵制这个说出真相的人。眼见着这点火苗也将面临着被吹熄的危险,幸而相继有众多青年觉醒,痛定思痛,形成讲真话的底气,初是一些闪烁的火花,继而变成一股耀眼之火,逐渐照亮浑浊的社会,乃至改变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为什么如此敬佩鲁迅先生,乃是因为他“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谓爱国,同爱友是相差无几的,要真正为对方好,光是甜言蜜语是不够的,糖果吃多了不免就会烂牙啊。

难道,如今的我们不需要学习这股勇气么?眼见着慢慢挺直的腰骨又禁不住铮言的考验,被歌颂渐渐腐蚀着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