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000本书垫底,而不是4000本书填坑。

很少的一部分

我是一个从小不喜欢说话的人。自小外公就告诉我:“言多必有失,多嘴必伤人”。一来二去,就习惯用耳朵听、眼睛看、脑袋想。

长到8岁,爸爸给了我一本字典,教了我查阅生字的方法后,又送了我一册《十万个为什么》。从那时起,本来少言寡语的我,就更加不爱说话了,整天就泡在奇妙的“为什么”里。受这本书的启发,凡事我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虽然这只是我的一个小习惯,但在别人眼里,都觉得这是一个爱动脑筋思考的好孩子。

9岁那年,查阅字典的功夫日益娴熟,为了能轻松认字而不用再依靠字典,我一页一页翻看字典中的每一个字,以及含义与解答。半年光景,旧版新华字典里的字已经被我认的七七八八了。我告诉爸爸,我要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言下之意是:把我的压岁钱还我,我要买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把书比作世界,我爸爸还是蛮欣慰的。

在那个盛夏的午后,我们一家三口搭乘公交车来到市里面最大的书店。按照我的喜好一口气买了60多本书。从《安徒生童话》到世界名著精简版,再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那个夏天,我完全进入了书的海洋,不能自拔。

看书对我而言,是涉猎也是冒险。每读一本就是一次冒险,不管是故事还是文章亦或是论述,我都一字不落的仔细阅读,生怕错漏了最精彩的部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读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渐渐地我发现压岁钱根本不够一年购书的开支。每周必买至少四本,到了周六的时候,已经又看完了。当时就只有一种感觉:生命不息,读/买书不止。

囫囵吞枣的将书一本一本往肚子里装。直到有一天,外公来我家,看到本该是放碗的碗柜里,除了书,啥也没有。就好奇的问:“都是你的?”。

“嗯”。

“都看完了?”。

“是”。

“那我考考你”。

随即,他从碗柜里随手抽出一本来,问了我几个问题。除了基本情节外,我居然回答不出他所提的任何更加深入的问题。

外公感慨说:“现在时代好,你们有机会读到这么多书,要是在我那个战争年代,想书都没法读。好好珍惜书吧!好好尊重书吧!”。

从珍惜到尊重,这是多么沉重的命题呀!

“怎么才算珍惜,怎么才算尊重呢?”。

“每读一本,深入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会、怎么样?什么时代,缔造什么思想!你需要学会结合着去读每一本书,这样才能吃尽,才能通透。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那样只能是浪费时间。”

听了外公的话,感觉过去四年读的书都等于白读了。从头开始吧!

自己买过的书。加上外公家的战争史及医书。再加上爸爸的一堆象棋棋谱。一共加起来差不多4000本左右。

每本书里都有解答便签

12岁的我。按照外公说的方法,重新开始阅读,一本不吃透,绝不读第二本。

但是问题来了,一本书可以提出很多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是在该书中是很难得到答案的。怎么办呢?

我的解决办法是:能解答的问题,拿出便签纸,将答案写在便签纸上,贴在提问的章节页码中。而不能解答的问题,单独拿一个本子,记下来,写上出自于《某某书》。当以后遇到同类问题以及获得答案的契机,再进行解答。

从12岁到26岁,14年间。我才将家中约莫4000本书彻底读完。而在此期间,我也完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业。

从4000本书中得到的知识和培养的学习力,自从进入社会之后,无往不利。


学习使人进步吗?是也不是!

优异的学习方法加上勤于学习,才能使人进步。不然,就像外公说的那样,浪费生命,不尊重书籍。

如果我们都能有4000本书垫底。那么,我们将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尽世界,走上属于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4000本书垫底,而不是4000本书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