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之琴(No.650)

半井印痕

第650枚。

石材:老撾石。

印面大小:

釋文:張孝琴印。

第一,説孝。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說文解字》)

孝是善於奉侍父母的人。字形上看,就是子女承奉老人。

孝心是人類誕生之初就有的嗎?思考這個問題不代表我質疑人應該有孝心。在以體力求生存的原始社會,失去體力優勢的老人在狩獵活動中往往成為部落的拖累,久而久之,定然會被族群厭棄、拋棄,至親者的留戀也擋不住生存的重壓。在日本民間傳說中甚至就在日本百餘年前還有老人自己主動離開子女到深山裡了此餘生的事情——與其被子女拋棄不若自己遠離不添麻煩。

究其原因,還是生產力低下資源獲取艱難生存艱辛所致,就連我們都也有老話説: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說這話有針對性,主要是駡原壤老而無禮。除去這個環節,說這話自有嫌棄老者之意)

當生產力提昇,社會總體物質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了,才給親情提供了維繫延伸的基礎。

中華民族很早就進入到先進的農業社會,農業生產不全然依靠體力,這時老人的生產勞作經驗成了社會無上財富,此時的“孝”才有了物質和精神雙重保障。圍繞著家族禮制系統,孝逐漸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德行的標配,“舉孝廉”是一種進入仕途的途徑,當然也可以衹是一個名譽稱號。

孝自天性,固於後天,文明社會中孝道是正道。這一點中華文明是比較突出的。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以孝治天下”更顯出其被利用於統治的屬性。

這麼説“孝”會不會太冷?

第二,説琴。

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說文解字》)

琴是用來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是神農製作的樂器。琴的底板有通達的出音孔。朱紅色的熟絹絲作成五根弦,周朝又增添了兩根。(湯可敬)

樂器的出現是為了服務於秩序嗎?服務於秩序禮制的樂器很多,比如青銅编鐘這樣的大型樂器。但是更多的樂器應該衹是單純的抒情需要。

現代音樂回歸個人情感釋放的路子,樂器也找回了它們的“初心”。

琴比箏小不少,箏有21根弦,琴祇有七根。琴的音域明顯少於箏。流傳有名的琴曲比如《鳳求凰》,比如那首《廣陵散》。

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標配,陶淵明不解音律也依然要弄一張無弦琴酒後撫弄一番,於無聲處聽琴音——這是陶氏行為藝術。

後世另一個不太解音律(李清照說的)的大文人蘇軾還寫了一首《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聲是指弦琴因緣際會的產物,割裂了事物間的聯繫,聲衹能迴盪在你的虛幻世界裡了。

對牛彈琴可以是一種愚蠢也可以是一種堅持也可以是行為藝術:亂彈琴是對彈琴者的批評也可以是彈琴者刻意的宣洩。

古人講避諱,碰到自己父母名姓之字多換個字説或寫,比如司馬遷在《史記》裏不寫一個“談”字,又比如《紅樓夢》中林黛玉逢“敏”而呼“密”且少寫一筆……我似乎不該大談特談“琴”字,因為家慈名諱帶“琴”,不過當今時代早沒這麼繁複的講究了,且說且說。

第三,刻印。

為同事刻。

巴林石,刀感不錯。

一片孝意自內心,自有琴音澈蒼穹。

你可能感兴趣的:(孝心之琴(No.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