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医门误终身?!为什么现在的人都不愿意学医了?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大妇产科医生遭患者殴打”事件甚嚣尘上,更是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由于产妇没有剖腹指征,医生从专业角度解释后拒绝了家属要求,家属勃然大怒,对医生进行无端殴打……
每在医院,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位患者/家属拿着手机,熟练地操作打开手机上的搜索引擎开始搜索,紧接着便言之凿凿地质问医生:“百度是这样写的,你这样治病根本不对!”更有大胆者,不经过诊断竟企图指挥医生开药治病。医患关系降至冰点、医院执业环境差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普遍社会现象。
“因儿科医护人员持续超负荷工作,已有多名医生病倒,即日起暂停儿科门诊!”
“因我院儿科医护超负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儿科不得不停诊。”
不久前,两家医院相继贴出了类似的告示。
笔者作为三甲医院的一名急诊护士,就曾经历过:内、外、儿三科急诊,八小时内就挂出将近400余号的经历!对比我们的医资团队,医生仅有4人,护士只有5个,这八个小时里,每位医生就要诊治100多位患者,平均每小时看12—14人次。再看看那5个护士,要分别对这几百位患者进行“打针、抽血、肌注、协助清创、心电图”等护理、治疗措施,这其中竟还不包括突发性危急抢救!工作负荷简直难以想象。
我曾寻问过身边的同事“如果重新开始,你还会选择学医吗?”很遗憾,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您会让您的孩子学医吗?”
“不,不会!没双休,没节假,日夜颠倒,休假外出还要上报...”
中国医师协会今年1月公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45%的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
“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曾有记者采访北京协和医学院张宏冰教授,他如是说道。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愿意学医了?
经常有患者在沟通时对我说“你们是不是一个月得赚好几万啊?”起初我还时不时会与他们解释、争辩,有时甚至为了诉说医护人员的难处搞得自己面红耳赤。
然而最后我发现,那些倾听者依旧按照他们眼中的看法对医护人员定位。久而久之,我听的多了也就放弃了。
据我所见,连在广东沿海这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一名本科毕业护士基本薪酬竟不过2000!工作了还向家里要生活费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反观其他同样本科专业的同学,起步已在4000-6000,薪酬问题已是护生无法言语的痛。
“....医生要求硕士以上专业,护理要求全日制本科,身高158以上...”这是某市三甲医院的一份招聘启事。
在我国,省级医院医生基本只招博士、硕士,地市级医院至少要求硕士以上,护士也从原来的大专以上直接要求本科以上,学医成本高,时间长,而医院入门门槛高也成为影响学生选择放弃学医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还没下班啊?”
“新收6个,出院8个,还有些记录没写完...”
类似的对话经常出现。
除去基本的治疗,各种繁杂的病例及护理文书几乎要占据一半以上的时间,下班围在电脑前补记录是常态,每天工作8个小时以上是必须。超负荷的工作,使医护人员身心越发疲惫,工作成就感也就越来越低。
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除具有科学技术一般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葛均波曾说过“医学不是冰冷的技术主义,而应该注入良心的温暖。医护不仅是生命的工程师,更要努力成为患者心灵的按摩师。”
在笔者的心底始终认为,在关注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在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意穿上那身白大褂了呢?如何保护医护的执业安全?维护医护身心健康,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