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力量(以《论语》章句分析为例)
《论语》已经影响中国人,甚至全人类上千年。因而,对其章句进行思维模式分析,具有某种基础性发现的意义。
从本章开始分析《论语》。这是《论语》第一篇第一段的第一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后,又按时复习使用它,不也是很爽吗?
这一句的前部分,学而时习之,说的是二个事情,学和习。利用语法分析,这是典型的中式无主语句。无主句模式,把显而易见的主语省略,是汉语简洁化的智慧。
2、学和习,是二个动词,把二个动词关联起来,构成一个组合动词。这二个动词是前后相关的二个动作,因而是串行关系。串行关系是普遍存在和经常发生的关联,也是关联结构化思维的最典型模式。
3、二个串行关联的动作合二为一,这就是点化思维。点化思维,把复杂事物简化到一个点上,构成更大构造的组成要素,从而节省注意力,以便构造更为复杂而庞大的句式结构。
4、在学与习之间有一个时字,对习这个动作做出描述或者限制。这是思维外溢的一种方式,也是在一个简洁的大框架里,适时添加小的分叉,以丰富主架构的方法。这种起修饰作用的词,通常是形容词(修饰名词)或者状语词(副词性,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或者状语词本身)。这种起修饰作用的小分叉,就像女孩头上的小辫子一样,让女孩显得更活泼可爱。不过女孩的本性并无根本影响,只是一种心理满足。
5、不亦说乎这个词尾组合,是个典型的内卷模式。“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参见网址:https://baike.sogou.com/v8048884.htm?fromTitle=%E5%86%85%E5%8D%B7%E5%8C%96)
这个词,描述一种无法外溢,从而提升到更高层级的生产模式。“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但内卷自有其自身价值,至少它表面上给农民以辛勤劳作,从而获得更多收入的期待,而且更重要的是,带着这种期待劳作过程中的那些愉悦细节,让农民享乐其中。人毕竟活在自己的感受中,这就跟大城市里的人花钱花时间和注意力去歌剧院,并无什么经济收益,但也乐在其中一样。
回到“不亦乐乎”,这个组合的意思是,“不也挺爽的吗?”这是反问,其实也就是简单的一个爽而已。一句简单的正面意思,为什么要用反问的形式出现?这就是表达的生动性,也是表达的内卷化。并无新意,但有新的模式,在构思新模式与阅读新模式的时候,获得某种心理满足。
内卷化模式,是点化思维的逆行,也就是把一个点撑开,使它膨胀成一个组合,一个结构。爽这个词变成了“不是挺爽吗?”,字多了好几个,从陈述转为反问,好像挺复杂,意思还是一个爽字,但文采强多了。
因而,内卷化来自于点化思维的逆向展开。
6、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这句话是典型的主语+动词+主语补语(SVC)结构。全句构成一个大的串行结构。学这个动作,经过串行的习,到达说这个内心感受。
总结一下这句话里面的思维模式类型:
1)无主语句式思维。汉语的这种简化,相对于英语而言,显得不够严谨,但其实并不影响表达和理解,因而,个人觉得并不是什么缺陷。
2)点化思维。把二个动词学和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点化要素,作为句子的动词组合。
3)串行关联结构化。本句有二个串行关联结构化。第一个是学与习之间的串行关联,第二个是从学,经过习,再到说的三点串行的关联结构。
4)小分叉思维。在学与习之间,加上了时这个修饰词。这是主结构上适时溢出小分叉的思维,是一种有限的冒险。
5)内卷化思维。把一个爽字,复杂化成了一个反问模式“不亦说乎?”,这就是在无法或者不想向外扩充,或者无法或者不想提升层级的情况下,进行内部复杂化,并享受其过程的细微滋味,而表面上也有招摇的效果。
7、我自己对思维进行的总结是,有二个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第一是关联结构化,第二个就是同构转化。这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只涉及了关联结构化,尤其是串行结构,这是典型的关联关系。串行关系,就像是电路中的串联电路,因而,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与之相对的并联电路。同构转化就是一种并行思维,但强调并行者之间的同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