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片叫圆明园的废墟

在北京的这三四年,我去过很多有名的景点,比如故宫、颐和园、后海、十渡、古北水镇、香山等,有些地方还是多次游历的。但对于圆明园,却是第一次。

也许是惧怕它可能会带给我那片荒凉吧。


历史上的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了圆明园大宫门,并于第二天窃取并毁掉了园内的金银财宝和艺术珍品。清室史料记载,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10月18日,侵略军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此化为一摊废墟。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咬牙切齿地脑补过大火烧园的场景,也都深深地愤恨着那些贪婪又无耻的侵略者,因为毁掉的不仅是清王朝的“万园之园”,也是人类历史上的艺术瑰宝.

他们是罪恶的。


穿过一条长长的木质吊桥,尽头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小岛,四面环水,岛上却是杂草丛生,裸露的土地迎着太阳的炙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龟裂出了时间的纹路。一位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走了过来,指着岛上的一座青石碑对我说:这里原来都是有房子的,现在什么都没了,看看吧,都转一转,还是挺好的。

我想,老太太嘴里说的那房子,应该也是雕栏玉砌的吧,有着长长的回廊和满院的竹子或者花草的,就像大观园里的那些房子一样,送走男男女女的欢歌笑语,又迎来日升月落的季节轮转。

它是闹腾的,也是寂静的。


兴许是周末的缘故,园子里来了许许多多的旅游团,每个导游都带着二三十人的团队,有老人,也有孩子。“为什么我们不会再修葺圆明园,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人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懂得自强不息,我们的孩子也要不断地学习进步。”一位导游激情澎湃地发表着他的演说。

我觉得他说的是有道理的,破碎的东西是永远无法复原的,因为圆明园不仅是破碎成了一片片残砖断瓦,也破碎成了每个人中国人心里的一阵阵屈辱的疼痛。它是无法消除的,即使我们有能力复原出它最初的样子。


离开圆明园的时候,我心头里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并不是说我在游历的过程中有多么的压抑,恰恰相反,我是接纳了它的,接纳了它屈辱的历史,也接纳了它不完美的现在。人大都是喜欢或向往美好的事物的,所以会有很多人去看颐和园的秀丽幽静,去看故宫的大气磅礴。

至于圆明园,它或许不能带给你任何视觉感官上的享受,但它一定可以让你保持清醒,认清历史和将来,关于圆明园的,还有关于你自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过那片叫圆明园的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