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Pinecone
编 / 木辛
有些电影,看了总让人久久回味,即便过了几十年,依然显示出跨越时代的力量,而《海上钢琴师》就是这么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时隔21年,《海上钢琴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4k修复版首登国内大荧幕。能在影院重新回味这部影片,体验原汁原味的声光美效果,无疑是一件让广大影迷热泪盈眶的事。
这部影片,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亚历山卓·巴利科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的文艺巨作,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
从影片的片名、立意、发行时间以及各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我认为它远超其他在20世纪末期的世界经典电影,可称之为“20世纪最后一部电影”。影片诞生的来源已让人惊喜,结合时代的历史背景更有着特殊的韵味,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由一部讲述发生在上一世纪初的传奇故事的意大利影片,来为仅有区区百年历史,却早已在当今世界所有艺术形式中独领风骚的电影这门艺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此次经4K技术修复的版本,采用了先进数字技术,分辨率大幅度提升,将多年磨损的影像和声音恢复到当年的样子,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被完美呈现,光影层次变化细腻美好。同时,此次修复还原了影片原始色调,将色彩饱和度调试至最适宜银幕观看的程度,完美保留了数字电影所没有的胶片质感。
1998年的公映版,时长120分钟左右,而这次延长到了165分钟,补充了很多的细节,这可能会解开观众从前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疑惑。精简有精简的用意,时长缩短能让观影体验更凝练表达更集中。喜欢这部电影的话,建议去影院重温,有条件还可以选择支持4k播放的影院,比如杜比影院、激光imax厅等。
我为什么要花了那么长的篇幅对它重新介绍?因为它所获殊荣繁多,在豆瓣电影评分中,本片高达9.2分,常年排在“Top250”前列。有人称它为“殿堂级经典之作”、“不可复制”、“人生必看影片”。但有多少人喜欢这个有关孤独钢琴家一生的故事,就有多少人讨厌它,因此质疑的声音一直未曾断绝。
在复映之前,网上还掀起了“是否名副其实的经典”的讨论,有网友称,它不过是打着理想主义的大烂片,没什么营养内涵。而《海上钢琴师》的首周票房就以六千多万的票房位列周榜第二,远超其他国内外大作。这不禁让人深思:无须拍摄成本,只需重新修复上映,就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本片仅仅只是依靠着情怀加成吗?
从2012年《泰坦尼克号3D》掀起经典复映的首波高潮以来,类似的争论似乎还是第一次出现。也许,《海上钢琴师》为何能成为经典,就像“1900为何不下船”这个故事结局一样,令人深感疑惑的同时,也认为是理所当然。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中,《天堂电影院》通过追忆以往中的温情瞬间,触动了我们心底的柔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为我们展示了玛丽莲深于骨髓而不只是外貌表面的迷人风姿;而《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纯粹的人,纯粹的艺术的故事。它在三部曲中诞生得最早,也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导演不流于表面的简单描述,很特殊的处理这部电影的完整过程,在他人口中我们了解到了这个传奇瞩目、而又被遗忘孤独死去的天才。
每个人在每段时期观看的感受都有很大的不同,电影带给我们的情感大多难以言说,就算主人公1900向我们表露心径,世人大多还是会难以理解,所以我们也不必强行地去定义这部电影。
这是一个好故事
《海上钢琴师》是从小号手麦克斯对好友的强烈思念开始的,随着他满怀失落和惆怅之情的内心独白,在片头我们看见又有许多目光中饱含憧憬的移民,乘坐一艘大客轮“弗吉尼亚号”来到了新大陆。影片闪回,为了填饱肚子,他无奈走进了一家乐器店,打算卖掉自己心爱的小号。又因不舍,他祈求表演最后一次,便是这样偶然,当他沉浸其中、听到了旧唱片上那首久违的钢琴曲时,我们才知道有过一位天才孤独地离去,影片的故事也随之展开。
伴随着与影片同名的歌曲,我们想起了那个坐在钢琴旁随心弹唱的他,那个只隐藏在小小角落,但琴声已随脑海思绪遨游了整个世界的他。时光回溯,这位唯一的朋友慢慢讲述了海上钢琴师传奇的一生。
主人公的生活其实大多都是在幸福中度过的。他在襁褓中被遗弃在头等舱的钢琴架上,是船上的锅炉工黑人丹尼收养了他。既然他是在1900年1月1日得到了这个孩子,索性丹尼就给孩子起了个简单又有意义的名字:1900。但其实1900年——20世纪的起点,是世界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的一个拐点。
这艘船,载着满怀希望的人奔向梦与向往的中心——美国,在每艘船上,都有一个眼神最炙热的移民,他总是第一个发现海岸上的美国,哪里高楼林立、纸醉金迷、一切都有可能——圣弗朗西斯科的河水里有金子、纽约有林立的高楼、盖茨比有宝蓝色的跑车、远处的码头有绿色的灯光、游泳池里不是水而是香槟、克利夫兰的土地轻轻一敲就有石油……
回到主人公,因为这个孩子没有身份,为躲过移民局的查问,1900只好在船上生活,但船上的员工,甚至船长都竭尽所能地给他关爱。因为无意间误入头等舱,透过门窗,他看到了那个会发出动人声音、令人欢快舞蹈起来的东西。正因如此,他开始向世人展现出自己超常的钢琴天赋,成为在聚光灯下弹奏的钢琴家。
我们看到了他天生能弹唱出令人陶醉的声音;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群为他疯狂,乃至头等舱客人一直蹲守三等舱就为听到演唱;看到他与爵士的创始者斗琴取得胜利;也发现了他最终一生都不肯下船……
差异、个性还是迎合、共鸣?
1900的琴艺与生俱来,听过的人都会称赞陶醉。而且他的演唱,总是随性不按章法,脑海心绪飘到哪儿,他就会弹奏符合心境的音符。就算是别人简单的引述,他也能即兴创作,让所有人沉浸其中。在弗吉尼亚船上,人们会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可当这些人看到那座标志着梦想的地方——自由女神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被分散注意力,一下子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
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没有人为他停留。那个农民,是为数不多单独听过他演唱的人,但两者也并没有走入彼此的心灵,劝服不了对方,一个在海上看海的人和一个在陆地听到大海声音的人是不同的。
真正耐心倾听,了解1900的人只有麦克斯,但最终也会离他而去。而当他听到录音机传来熟悉的钢琴声时,他用力地抢走了,只为不让1900的音乐离他而去。这样也好,1900没有下岸的结局,证明了他不必去迎合其他人。
天才、俗人,怎样才幸福?
1900为什么不下船?他明明有着冠世无绝的高超琴艺,只要他踏出了那一步——走向陆地,对于普通人来说梦寐以求的一切他都能唾手可得。当他弹琴的时候,目光、荣耀和掌声,对于他来说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这样的能力普通人也许竭尽一生都得不到。无论是世人的不理解,还是小号手麦克斯的询问劝导,都无法让他下船。
“我觉得陆地上的人浪费了太多时间去问为什么,冬天来了你们渴望夏天,夏天到了,你们又害怕冬天再来。所以你们永远不厌倦旅行,总是追寻遥远的地方,永远是夏天的地方,我觉得这不适合我。”
选择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是个问题。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他们把"活着"这件事情本身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们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天才和凡人都获得了自己最看重的东西,这样说来谁也不比谁亏。
坚守、离去,何处是尽头?
1900生于船,也成长于船,世界千变万化,但他依然坚守着最初的地方。他唯一一次想从船上转移到陆地的原因,是因为那个让他心动的欧洲古典女孩,那个在陆地听到大海声音的女孩。他在夜里轻吻了她,然后惊慌失措地离去,直到最后也没敢把手中的礼物送出。
在通向陆地的船梯中央,那是他离岸边最近的地方,他看着没有尽头的城市,无从选择的街道,喧嚣吵闹的世界,彻彻底底的陷入迷茫。自己该何去何从?直到手中的帽子随风跌入大海,仿佛上天已经告诉了他最终的答案。
他选择直视内心,于是他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舍得离开作为自己心灵家园的船,他说:
“你看到那些街道了吗?只是街道,就有成百上千条,你怎么选出一条路,整个世界的重量,压在你身上,而你根本不知道尽头在哪里。”
“这些城市,你唯一看不见的,是他的尽头。拜托,让我看看这些城市的尽头,当我在舷梯上时,一切都很美完美,而我的大衣,也让我很体面,看上去帅气,而当时,我真心很想下船,但是那不是问题所在,阻挡我下船的,不是我看见的,而是我看不见的。在那些无限延伸的城市里什么都没有,唯独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拿一台钢琴来说,琴键有开始,有结束,有88个键,琴键并非无限的,而你是无限的,在这些琴键上,能创造出的音乐是无限的。”他没下过岸,却比那些生活在以往故乡的人更懂那个地方,他很孤独,却更能洞察形形色色的人的内心。他并不是因为畏惧,而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心底的所向。
“两条右臂能谈出什么音乐? 希望天堂有钢琴。”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在人群之外,1900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他无法融入其中,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悲情,并不是因为死去。在爆炸声中,孤独的他随着那艘曾经辉煌过但现在不懂是什么的东西一起消逝。所幸的是,关于他和他的故事,麦克斯会记得,而银幕前的我们,也会记得。
- E N D -
更多精彩,尽在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