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离你最近的一本育儿书

自从宝宝出生后,为了给她更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不少育儿方面的书,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女孩怎么样》,《妈妈的悔过书》等等。有时读书读懒了,也会看看育儿方面的公众号。即使这样,面对孩子的不配合,坏脾气,我依然有失控的时候。所以,我深知,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一定不能停止学习。就这样,我遇到了这本作者以医者追根溯源般严谨的科学态度成就的“育儿圣经”——《孩子:挑战》。

童书妈妈三川玲在推荐序里说:《孩子:挑战》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作者在四十年里,跟数百个家庭保持联系,观察这些家庭的孩子,记录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由此得到了关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除了人名外,你几乎感觉自己就是那些案例中的爸爸或者妈妈。但是你却从没被人指导过,一直错到现在,甚至会怀疑:我现在按照书中的方法尝试和孩子以全新的方式相处,还来得及吗?我们都知道,做了比不做强,努力比后悔有价值,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看到这本书,想要改变,不要犹豫。因为我们曾经受到过的伤害,不值得传承。

记得小时候经常挨打,要说调皮,我想没有哪个孩子可以像提线木偶一样听话。但是被打后,我最大的反抗就是和妈妈上演一出你追我敢的闹剧。有一次,妈妈为了打我,竟然从家里追到了学校,到现在我都无法想明白,到底是多么炙热的怒火,可以燃烧七八里路。

那时候流行暴力教育。“棍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被大部分人接受和认同,所以孩子也只能默默忍受。但是现在主张民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孩子的权力与自主性被大力宣扬。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自然就萌发了要自由,要尊重的意识。如果我们这一代在权威压制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依然继承自己父母的那一套育儿方式,将会面临层出不穷的育娃苦恼,如我经常听说的吃饭问题,看电视问题,拖拉问题等等。

“我的孩子脾胃不好,总是不好好吃饭。”

“我的孩子真让人操心,吃饭的时候数米粒,一顿饭得费一两个小时。”

“我的孩子长得细胳膊细腿的,不好好吃饭,就喜欢吃零食,真让人操心。”

像这样的抱怨经常会被听到,我时常想,吃饭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为何到了现代,人类幼崽会在‘吃“上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根据以往的观察,我发现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大多数是那些需要单独开小灶,并且被家长追着屁股喂饭的。而那些胃口好的,不挑食的,却是顺应着家人的饮食习惯自己吃饭的孩子。

我观察到的只是表象,却没有诊断出“病因”,所以如果让我给出解决办法,那就有点强我所难了。然而《孩子:挑战》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家长以为自己在训练孩子的时候,残酷的真相却是我们被孩子训练了,我们掉进了孩子为我们量身打造的陷阱中。只是因为我们想要赶走孩子们“苍蝇式”的行为,或者试图控制孩子的那一刻,被当时的情绪所控制,失掉了理智的分析,从而不能判断出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

孩子们为什么不好好吃饭?难道是为了品尝挨饿的“美妙”滋味吗?当然不是。他们要么喜欢看着你为他们忙碌的样子,占据你所有的注意力;要么就是为了享受到你给他们准备的不吃饭后的美味零食;要么就是对你剥夺他们自己吃饭权力的反抗。当然,孩子还小,他们有时候也无法言说他们潜意识里的东西,他们只会根据直觉、情感与以往的经验,判断出他们可以做出哪些行为来达到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目的。而家长们不明就里,直接被孩子的情绪或者眼泪胁迫,做出了孩子们想让他们做的事。

如果不想被孩子们牵着鼻子走,我们必须锻炼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眼识破这些小鬼头背后的目的,从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不好好吃饭的结果是挨饿,我们必须尊重孩子们体验行为的自然结果的权利,让他们饿着。所以如果孩子因为挑食,不愿意吃饭,请不要再为他开小灶,也请不要为他准备美味的零食。饿一顿的危害,远没有因毫无原则的溺爱对孩子性格上的损害来的深远。

除了体验行为的自然结果的权力,孩子们还有许多其他的权力被家长们以各种理由剥夺。像探索世界的权力,尝试做事的权力,表达情绪的权力,选择的权力。。。。。。。

现如今到处都充斥着“电视带娃”,“手机保姆”的字眼,这也是手机和电视成为孩子们学习路上的最大阻碍的原因。当他们小的时候,你嫌他们吵闹,麻烦,剥夺了他们外出玩耍和探索的权力,硬塞给他们手机和电视。你倒是清静了,但是孩子们却错失了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那几年。如果你能放下自己的乐趣,抽点时间陪孩子发现比电视和手机更有意思的世界,他们还会痴迷那些电子产品不能自拔吗?

你怒斥孩子做事拖拉,可是当他们第一次尝试自己扣扣子的时候,你是否嫌慢自己动手?当他们第一次尝试倒牛奶,你是否因害怕牛奶被打翻而叫停?当他们想要拿起勺子自己吃饭,你是否担心屋子被弄脏而越俎代庖?你甘心当他们的奴仆,让孩子以为他们的事情就该你做,他们的情绪也该你负责,到最后毫无边界感可言。也就是说,你的孩子现在这样,完全是你在无意识中培养出来的。

这些无意识的言行举止只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如何才能消除坏的影响,营造好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并加以大量的刻意练习。当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遇到难题,无论是一个孩子的家庭,还是多个孩子的家庭,甚至单亲或者重新组合的家庭,都可以翻阅《孩子:挑战》。结合它提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先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最后对症下药。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挑战》||离你最近的一本育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