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张爱玲
作者:茱蕙蘭
迄今为止,我最欣赏最喜欢的作家无疑就是张爱玲。如果有那么一个人尖锐又悲悯;活泛又敦厚,清冷又热烈,高傲又柔婉,她便是张爱玲。如果你沉下心,把自己浸泡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你会发现,那些用钢筋水泥铸成的文字,其内核是草木泥土,柔弱得凄凉。
她的文字像极了她的眼神,睥睨一切,却又眼波似水。她的文字也像极了她的气韵,华丽炫目却又黯然神伤。
这样一个优雅又优美的女性,这样一个感性又感伤的女子,这样一个犀利又伶俐的女人。
她是《倾城之恋》里的流苏,无畏无惧,看清世态炎凉,她凭着一股韧劲,任风雨飘摇,她有她的世界,不被世俗左右。她是《半生缘》里的曼桢,努力、坚强、自立、不容自己随波逐流。她更是《小团圆》里的九莉,没有一样感情不千疮百孔,却相信这世间还有一点热,希翼最常俗的天伦之乐。
她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温情,长大也很难收获真正的快乐。她像汪洋里一叶扁舟,难以靠岸。以致母亲临死前求见最后一面也拒绝,弟弟穷困潦倒,却将遗产交给朋友处理,在外人看来她不免决绝,但爱从来不需要理由,就如她的名言所说,“我爱你,不关你的事,怎么也赖不到你身上去”“爱从来不问值不值得”。恨却是有理由的,如果说《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那么盛九莉的母亲是令人厌恶的,自私、猜忌、攀比、冷漠、对自己的女儿与对别人毫无两样。正如她所言:“如果你了解曾经的我,便会原谅现在的我。”张爱玲不是一个不念恩典的人,想当初胡兰成将全部家(一箱钱)当交给她,后来分手,张爱玲拿到稿费,竟寄了30万给胡兰成。她说没有吃过钱的苦,只觉得钱好,一个如此通透而又真实的张爱玲,她或许会考虑自己离婚后的处境,会为自己的下半辈子谋划,但在真情面前,她都全然不顾了,好像雪地里开出的一剪梅,灼热的,正如她自己所相信地那样,她始终相信在这世间还有一点的热。
她或许是有恋父情结的,她的小说《心经》就是一个影射,她对她的父亲始终是崇拜的,她母亲在她三四岁时离婚,远渡重洋,偶尔回来竟也陌生,在张爱玲离开那个家前,她全部的感情依靠就是父亲,这个晚清没落的贵族子弟教她识文断字,教她背诗词古文,他自己也有一肚子的锦绣文章,对她来说,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仰慕对象。可惜父亲在事业上并无志向,他娶姨太太,喝花酒,满清遗少的恶习他都有,他甚至成为她成长向上的绊脚石,不愿给学费,袒护后母,关押女儿。她好不容易逃出,与母亲一起,可好景不长,在经济拮据面前,怎奈母亲也自私自利,不愿承担她的学费。她被自尊心啮咬着,从不愿摇尾乞怜,她与母亲嫌隙在所难免。那个家声烜赫的家庭,对她来说或许就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跳蚤。
她那样的高傲,成名后,多少男子痴望期盼,想一睹芳容,但她却心如止水,闭门辞见。直到胡兰成奸头耍滑把一封求见信塞进门缝,她见他,变得很低很抵,好像尘埃里开出花来,如果说有一见钟情,倒不如说他理解她,赏识她,他们惺惺相惜。可是胡兰成许不了她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她只惊艳了他一段的时光,随后他拈花惹草,把她全然抛却,她及时止损,选择离婚,她一片深情,错付了他,她对他说:“倘使我不得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她心中的唯一,却是错付的人。
后来她辗转到美国,遇到年已半百的赖雅,他把她视为文学知己,愿成为她异国他乡的臂膀,她和与他相依相伴,赖雅几度中风,生活拮据,她想在美国文坛重整旗鼓,怎奈现实骨感,她在美国文坛并没有大红大紫。她迫无经济压力,去香港、台湾宣传作品,不辞劳苦。他本以为他能为她遮风挡雨,却不料自己为她带来了更多的风雨,都说张爱玲冷、傲。我倒觉得她真、她热。冷是给旁的人看的,是她的盔甲,她有十年的时间都在照顾赖雅,不管是她爱他,还是尽一份责任,至少她靠着一腔子热活下去了。多读几遍张爱玲的作品,你会发现傲的是外衣,张牙舞爪的文字处处撕裂人的劣性,而谦虚、悲悯却是里子,那凝聚不散地深深哀愁,无力挣脱地凄楚。
在外人看来,她晚年凄惨,她深居简出,连像样的家都没,为了逃避跳蚤,常常提着几个塑料袋的东西搬来搬去的迁移,她像一个颠沛流离的老者,但她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怜,一个人按自己的心意活着,何尝不是一种潇洒?她不依附任何人,不祈求长久健在,不哀怨悲惨老境,她顺其自然,气定神闲地过她的日子,她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属于自己的心情。你在乎她结果的圆缺,她却只在乎过程的阴晴。
她把人性看得透彻,却依然中了爱情的圈套,她文笔老练世故,现实却是孤独终老,她才华横溢,出身贵胄之家,却屡屡罹受苦难。她那真诚的底色,为爱活着的本性,谦卑的精神里子就是让她可爱的原因,也是让我们钦慕的原因。
她是永远的张爱玲,任岁月流逝,时光不居,她优雅仍在,不会老去。她从容不迫,化身孤岛,一卷薄纸,诉说永不老去的传奇。
你听,老上海的咿呀胡琴又苍凉地响起,留声机里又娇娇莺莺地唱开来,你看,黄浦江映着万家灯火,波心冷月漾开……
她的笔下是一个叫上海的城市……她是永远的张爱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