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写悦快乐之《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之认知非理性读书笔记上

行为金融学讲义 - 图片来自得到App

今天的越写悦快乐系列文章为大家带来《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的第二章节认知非理性,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的认知偏差体现在什么地方,比如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阶段,让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决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作者介绍

陆蓉,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她的行为金融学课程在金融投资圈备受关注,硕博课程一座难求。

认知非理性

章节概览 - 图片来自App

所谓认知非理性,简言之,就是你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想了解的事物。

很多人觉得:做投资的第一步是先去了解一家公司,然后再决策;如果第一步做错了,最后的投资不可能✔️。然而,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无论你在投资前做过多少调查,自认为对一家公司有多了解,实际上都无法真正了解一家公司。为什么?

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中都会存在认知偏差。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

信息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 - 你能真正了解一家公司吗?

易得性偏差

首先看第一类信息。当信息收集依赖被你记住的信息时,你会犯❓错?

我们来做个测试:假设在英文书中随便挑个单词,这个单词包含一个字母r,请问r更可能出现在这个单词的首字母位置,还是第三个字母的位置? 我猜想,你的回答是首字母位置。

(信息收集)中找几个单词,这些单词以r为首字母;再赶快找几个单词,这些单词以r为第三个字母;然后,判断哪种可能性更大。 我就是这么判断的

(信息收集)认为r是辅音字母,按英语的造词规则,辅音字母出现在第三个字母位置上的可能性远超首字母。因此,理性人的回答是:第三个字母的位置。

与理性人相比,我错在哪里呢?我在认知的时候喜欢先在自己的记忆库中找信息,那些被记住的信息更可能被提取出来,并被信以为真。这是一种典型的偏差(或错误)——易得性偏差,也叫易记性偏差。

股票投资的时候,假设给出几支股票的名字,其中有些你很熟悉,有些不熟悉,让你判断哪只股票比较好。这时大多数人包括我,会从熟悉的股票中选出自认为最好的,不太可能选择自己不熟悉的。我在投资股票的时候,也会犯这个错。其实,不只是普通投资者,就连专业的证券分析师都会犯错——他们推荐的往往是自己调研过的公司,而那些没调研的公司就真的不好吗?这就是易得性偏差在起作用。

心理学研究显示,事物的可想象性新进性显著性生动性等因素会影响人的记忆。

  • 可想象性是指能想象出来的时更容易让人认为是真的,不能想象出来的时无法从记忆中提取,从而不会被认为是真的;
  • 新进性是指刚刚发生的事更容易从记忆库中被提取出来,从而影响人的决策;
  • 显著性和生动性是指以更显著、更生动的方式展现的信息更容易使人记住,令人信以为真。

金融市场也是一样,无论哪家证券公司,它们的分析师报告都非常注重形式,其目的就是吸引人的关注,从而影响人的决策。在某种意义上,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了解这一点,一定能提高你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第二类信息。当信息收集依赖你身边正在发生的,但还没有被你记住的信息时,你会犯什么错?

身边发生的事影响决策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一种是信息发生的顺序。

你经历过一见钟情吗?一见钟情后,即便发现对方有点问题,自己也愿意接受;但如果没能一见钟情,就算后来对方再怎么好,也不容易接受了。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最大的权重。

在现实中,每个人都会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比如,你仔细调研后,形成了对一家公司的判断,此后就不太可能改变这个判断了。如果你觉得它是家好公司,即使后来出了有关它的坏消息,你也会为它辩解;如果你觉得它是家坏公司,即使后来出了有关它的好消息,你也不会相信它。

有趣的是,信息顺序影响决策还有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叫“近因效应”,该效应指最后到达的信息被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既然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能影响人的决策,那我们在现实中该怎么选择呢?这就要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如果首因效应还未对你的决策产生影响,而此时你又收到一个消息,则可能近因效应就会占据主导。

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 - 为什么股评不可信

认知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信息加工阶段,这一阶段最典型的认知错误是代表性偏差。理解这一点,不仅仅有助于我们避开投资分析的误区,还能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所启发。

代表性偏差的一个测试

什么是代表性偏差?我们来做个测试。小张很害羞,乐于助人,但对周围发生的事不太关心,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很整洁,做任何事都很有条理,关注细节。请问,小张更有可能从事以下哪种职业?农民、销售员、航天员、图书管理员?
我猜想,你大概会说小张是图书管理员。大多数人确实会这样回答。大多数人会觉得小张太符合图书管理员的形象了,与其他几种职业的形象相差的有点多。但真能说明她最有可能是图书管理员吗?并不能,如果换成理性人,他们会按照贝叶斯法则计算小张从事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概率。

简单来说,决定贝叶斯法则测算的真实概率为两个概率的乘积,这两个概率是:代表性概率和无条件概率。在这个测试中,代表性概率指的是给出的描述“有多像”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图书管理员,假设这个概率高达99%,这一概率被称作“代表性概率”。但真实概率收了受这一项影响外,还有一项影响因子——无条件概率。

无条件概率不依赖于任何条件,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大街上随手一指,这个人就是图书管理员的概率,这个概率非常小,可能不足十万分之一。相比之下,再来计算小张是农民的概率,假设100个农民中,有一个人符合前面描述的特点,那么它的代表性概率是1%,但由于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0%(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所以这一情况下的无条件概率非常大。再对比这两种情况下两个概率的乘积:图片管理员职业下的99%乘以十万分之一,远远小于农民职业下的1%乘以40%,所以理性人的答案是:小张是农民的可能性更大。大多数人认为小张是图片管理员,错在太关注代表性特征,而忽略了其他信息。

金融市场中常见的代表性偏差案例

可见,人们总是倾向于根据代表性特征冲动地做出判断,这被称为认知的代表性偏见。在金融市场中,代表性偏见非常常见。比如,很多人看到某位基金经理连续获得金牛奖——一个相当于最强基金经理的称号:就立即做出判断:都拿金牛奖了,那他一定是个好基金经理。实际上,这些人忽略了,要得出正确结论,还有很多其决定作用的其他信息。比如,他这几次成功可能是偶然的,不能将其归于他的能力,如果把时间放长一点儿,或考虑到公司、团队、工作经历的偶然性因素,这种随机性就消失。也就是说人们没观察到的因素太多,根据现有的代表性特征的信息量不足以做决策。

代表性偏差与小数定律

在日常生活中,代表性偏差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影响你的判断。人们为何那么冲动,觉得仅凭几个代表性特征就可以做判断了呢?原因在于,很多人将“大数定律”误用为“小数定律”了。

“大数定律”是概率论历史上第一个极限定理,指的是当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所呈现的统计规律性。例如,你扔一枚均匀的硬币,若次数足够多,出现正面的概率应该无限接近1/2。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定律在数据量足够多、样本量足够大时才能下结论。

而代表性偏差则是人们误用了大数定律,只用少量样本就做决策这种错误被称为“小数定律”。还以扔硬币为例,如果之前扔的连续6次都是正面朝上,此时请你下注押下一次,你押正面还是反面?你可能会押反面。即使赌场高手也会犯这种错误,所以“小数定律”也被称为“赌徒谬误”。小数定律错误的根源在于,小样本是不可以用来做统计推断的。小样本下出现的结果是偶然现象,下一次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仍然相等。代表性偏差错就错在用小样本的少量信息来做判断,对于少量信息过度反应了。

这种小样本的代表性偏差同样容易出现在金融市场里,比如挑选基金经理、评选分析师、预测公司盈余、预测市场、挑选股票等等。

在金融投资中,很多人或投资标的都会展现出一些代表性特征,我们在做投资决策时应该警惕这种直觉式思维,至少应该认识到这样决策有很大的风险。

个人收获和总结

今天有幸分享了陆蓉老师的《行为金融学》讲义,通过这次分享让我们认识到了作为一个个体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如何通过非理性偏差来避免大脑下意识地做出判断,让我们有深刻思考认识的机会,在金融投资中避免少犯错,合理地做出金融决策,让我们的投资行为有理可据,有事而为,把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进行合理的规避,通过行为、心理和投资决策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大脑,通过大脑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投资体系,让我们一起在投资的世界中少犯错、多思考、勤总结、懒看盘,通过做更正确的决策来完成自己的认知迭代,通过“投资”来锻炼你的大脑,锻炼你的思考过程,锻炼你的思维模型,美好新世界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大步向前,勇敢前行吧。若是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写悦快乐之《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之认知非理性读书笔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