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
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教给孩子汉字、算术、英语?
教给孩子音乐、美术、体育?
学前教育,
最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家长就会进入各种各样与孩子有关的微信群里。
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所在班级的微信群。
孩子们的班级群里,经常会蹦出这样的信息:
“老师,今天有点热,麻烦您提醒一下**脱一下小马甲”;
“老师,**感冒了,您让他多喝一点水”;
“老师,**的水杯忘带了,下课时,您提醒他到传达室取一下”;
......
只要是周一到周五,班级群里类似的信息,几乎是天天不断,尤其是一二年级的班级群里。
每天放学,孩子们一出校门,家长们就争先恐后地去帮孩子背书包,尤其是爷爷奶奶们,生怕孩子们累着。
上面的现象,您或许见过,或许就发生在您的身上。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家长们平时要不就是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要不就是嫌孩子做得太慢,看到自己的宝贝略微吃力地干一件事,总是会忍不住上去帮一把。
另外一方面,一般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经常会听到他们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的事情不要管”。
于是,很多人一直到上大学、甚至毕业工作,生活自理能力还很差。
听同事说,他女儿的大学同学,上大一时,还不会系鞋带,每次都得宿舍的同学帮忙,弄得同学们都有些烦,不知现在学会了没有?
我家隔壁的孩子,在美国读大学,母亲专职在美国陪孩子读书,照顾孩子。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学好了,生活上的问题,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在幼儿园的整个阶段,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
比如:帮助孩子了解幼儿园环境,缓解焦虑情绪;帮助孩子学会初步的自理能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帮助孩子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面的生活习惯。
那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为什么要在学龄前一定让孩子学会生活,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一、为什么要在学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1.学龄前及小学阶段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在学龄前,父母总感觉孩子还小,不必要求太多。
而到了小学,父母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觉得其他的微不足道。
其实不然,小学及学前这段时期,是孩子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
习惯,是在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不是你突然想做到就能做到的。
一般来说,一个习惯形成的周期大约是1个月左右,巩固习惯需要3-4个月。
当好习惯养成时,就不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力,所以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
当然,坏习惯一旦养成,再去纠正,也是比较困难的。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培养,持之以恒。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也道出了从小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在学龄前我们就要教会孩子生活自理的基本能力,如穿脱衣服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自己吃饭喝水、自己整理物品等等。
现在很多家长,早上着急出门,看孩子动作慢,就帮他穿衣服洗漱。
父母们怕耗费时间,就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等孩子再大一些,就埋怨孩子磨叽、做事慢腾腾、很简单的事情不会处理等等。
殊不知,孩子自理能力弱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我们对孩子有很多的不舍和顾虑。
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家长的创造。
2.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身心健康紧密相连
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作息规律、坐姿端正等等,更利于孩子身体健康成长。
比如:没有洗手习惯的孩子,更容易患手足口病;早睡早起能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等等。
其次,当孩子学会怎样做事、学会怎样照顾自己、学会怎样克服困难时,每一次的小进步都能让孩子更加认可自己,给孩子相当的自信。
有良好生活习惯的自信孩子,更受欢迎,更容易结交朋友,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远离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请问,谁不愿结交一个干净卫生、阳光、自信的朋友呢?
3.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相辅相成
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生活习惯,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能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
反之,不良的生活习惯会阻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比如:有自己事情自己做习惯的孩子,在学习中,一般也比较自然地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意志薄弱等等。
连基本生活都需要依赖他人,把其他事情做好又谈何容易。
在幼儿园阶段如果没有具备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选择能力、自控能力,怎么可能突然到了小学就能在学习上为自己负责、规划、自我管理呢?
一个不能自己吃饭、不自己收拾玩具的孩子,怎么可能上了小学就突然会自己探索学习方法、自己完成作业、自己收拾学习用品呢?
在孩子的家长会上,老师们也总是强调家长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大宝班级有同学曾经因为父母没将自己的文具装齐全,在课堂上大发脾气,埋怨忘带文具都是父母的错。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学会放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做事越多手越巧,手越巧心越灵,心越灵孩子就更自信,看起来精气神就好。
拥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从而保障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比如:有吃早餐习惯、睡眠充足的孩子,上午有更加旺盛的精力,大脑的营养更加充足,听课的专注力会更好等等。
了解了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原因。
下面,咱们来说一说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二、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1.家园配合,双管齐下
学前教育非常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学校就开始帮助孩子学会初步的自理能力(比如:穿衣服扣扣子,自己吃饭用筷子、叠被子等);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比如:睡觉前不打闹、不说话;比较固定的休息时间等);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等);
帮助孩子学会初步的礼仪习惯(比如:礼貌待人等);
帮助孩子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等等方面的生活习惯。
但会有一种现象,孩子在幼儿园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就由家长代劳,所有习惯又被打回原形。
因此,在幼儿园对孩子有生活习惯方面的教育时,我们家长要和幼儿园保持一致。
只有家园同步了,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提高教育的效果。
父母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要留意孩子的行为,善于发现孩子不良习惯出现的苗头。
并且不定期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以免错过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2.立规矩,要从小做起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用刻意培养,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其实,孩子在3岁左右,他的自我意识就慢慢形成,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孩子的生长发展水平,给他立规矩了。
给到孩子规矩下的自由,不是放任的自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给孩子立规矩,慢慢就会出现人们眼中的熊孩子。
给孩子立规矩,孩子便知道哪些不可以做,哪些行为可以做,应该怎么做。
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不好的地方也要及时给予引导。
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帮助孩子好习惯一步步养成。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要巧妙地使用奖惩,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更多地给到孩子肯定与赞许,让孩子拥有“我能行”的自信。
3.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老人常说:“你攥得越紧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释然许多”。
养育孩子也是这样,学会放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厉害得多。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有着很强的学习探索欲望。
我们不用担心孩子受累了,做不好。
我们要收起我们的“溺爱”,我们的“娇生惯养”,我们的“包办代替”。
孩子的事让孩子自己动手。
生活即教育。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一定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起来的。
可以从每一天的小事做起(吃饭、穿衣、收拾玩具等),在生活中我们制造一些情景,这些情景可以是实际的例子,可以是动画片中的,也可以是绘本中的。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做选择、做决定。
孩子只有在情境中体验,他才能得到感悟;在感悟中他就会接受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接受中他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他就能健康地成长。
例如:我家两个娃从上幼儿园起,就是自己背着小书包去上学。
三岁起,几乎都是自己吃饭、穿衣、洗澡等。
尤其是哥哥,表现得很独立。
等上了小学都是自己定好起床的时间,完成起床、洗漱、吃早餐;没有出现人们常说的起床气、出门磨叽等。
都是自己整理书包,检查是否带齐明天的学习用品等;很少出现忘带学习用品的情况。
记得有一次大宝忘带水杯,我们特意不给他送水杯到学校,一方面是让承担忘带水杯的自然后果,另一方面是想锻炼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放学后回到家跟我说,他找老师要的一次性水杯喝的水。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孩子只有在学前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才能在小学阶段专心学习新的技能,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
孩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习惯,他们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校环境,他们才能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他们才能拥有真正快乐的童年!
家长朋友们,爱孩子,就让我们从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