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的人际关系》观后感

文/旻彦

   在观看了《圆通的人际关系》的讲座之后,我感觉收获颇丰。当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大学中的人际交往比之前的复杂许多,因为我们需要面对更多不同身份的人并且在与他们交往时时刻注意分寸,从而保持良好的关系。

曾教授所说的人际交往的十大要点基本上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通过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比较不难发现,发现西方人际关系相对单纯,而中国人的交往却复杂的多。在中国社会中,我们认可并且强调家庭主义,就像“我”不仅仅代表了个人还代表了整个家庭。因此,我们在交往中的一些言行举止反映的是家庭的地位、氛围、教育等等诸多方面。在中国社会当中不存在绝对的人人平等,这是因为从古代开始我们便有着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我们能够接受社会生活中的合理的不平等并且觉得这是理所应当。

当向他人发出交际信号的时候,我们会第一眼注重外表。人们常说第一印象十分重要,确实,第一印象会影响到我们主观的看法。但是我们却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用我们武断随意的看法去看待别人,因为懂得人际关系的人是不外露的。要能做到不以貌取人,我们要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让我们喜欢自己。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还需要“两套西装”,这里的西装包含了所有外在的东西。人们的衣着打扮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因为人要合群。那些说“我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的人是不是缺少了一些社会性呢?同时每个人对于交往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标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在后天增加的东西还必须要符合社会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让我们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因为我们不仅受到法律的约束更受到道德的约束。

在中国我们有“酒桌文化”,而这里的酒桌并不仅仅代表餐桌还代表着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通过酒桌、饭桌、麻将桌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变得容易得多。通过这种媒介,我们可以在社会活动中互相了解,然后才决定以后是深入了解还是无法维系渐渐淡出视野。

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自己,但是我们不能去刻意地让一个人喜欢、欣赏自己,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扩大人群,结交更多的朋友。将来遇到困难或陷入低谷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会有谁愿意施以援手。可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把握好分寸、控制好距离,留出一个双方都觉得舒适的空间。人际交往中无关紧要的事情宁可输也不要赢,这也为之后的交往增加了机会。

真是因为我们并不清楚将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可行性”而放弃。当我们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路的尽头的答案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判断出这条路和我们找到的答案的正确与否。既然是这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还是要等到错过才懊悔当初的自己不够勇敢呢?我们身处的时代在不停地改变,可能现在的不可为到了将来就会变成可为了。

有人说人际关系广就是有人脉,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片面。如果人们只是认为认识了一些人、加了很多的微信好友,那么这样做的意义不是很大。想要拥有有效的人脉就需要我们付出九分的努力。有效人脉并不取决于接触的范围,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实力水平。让自己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得到充实、变得优秀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当我们足够优秀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说把人际关系变成可为己而用的人脉。此时就不需要我们去攀附什么人,而是人家主动地发出人际的信号。有时候光有努力不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所以我们还需要忍耐。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困境都是我们成长的试炼,不断的磨炼使得我们拥有抗压性。即使面对来自多方的压力,我们的忍耐让我们变得成熟。但是,要想做到忍辱负重却是十分的困难。我们所追求的努力与忍耐是人际修养的最好体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与人的交往。从如何建立人际关系到如何维持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才会掌握方法技巧,与陌生人、同学、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然后希望我在大学里能够拥有“缩小选择范围,扩大舒适圈”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圆通的人际关系》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