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记一

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都是有良知的,是天生的,用自己的良知去做事,不需要外界任何的帮助。这就是心学的诞生,心外无物。任何事物都是你的心动之后,在你内心反映出来的景象。心学真的可以有如此大的力量吗?读王阳明时,感觉都是些处世之道,实践起来的指导作用不是很大。尤其是作为一个理工男,面对自然科学的学习,难道也要从内心去求吗?自然科学大都是探求事物的规律,这和朱子的格物倒是很贴切。花费一些心思去求,总可探得一些真理,然后把它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验证获得真知。这些道理总不是天生的吧,总得去外求。

所以,我觉得朱子是理学,阳明是文学,需要结合一体。不知是否又走在了偏颇狭隘的路上。总觉得圣人之学难以琢磨,可能对心学还未入门,难以窥得真谛。所以,只好反复研读琢磨。


天泉证道时,王阳明又提出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生来都是无善无恶的本性,是一块明镜。当我们的心思发动时,有了人欲便有了善或恶的念头。我们自己良知告诉我们哪些是善念,哪些是恶念,在良知的指引下我们只做善意的事情,不去做哪些恶的事情,于是便做到了格物致知。

我再把它引用到自然科学的学习上,我正在探求一个自然规律,如果很快弄明白了理论思想并去实践中验证,彻底掌握了它,我也就做到了格物致知。如果学习到一半,有人问我这个规律是怎么回事,我为了自己的面子不懂装懂,胡乱讲一通,这就是掺杂了人欲没有做到为善去恶的格物。为此感到羞愧的话,说明也做到了知善知恶,不羞愧的话就连良知也丢了。

所以,心学也并非不适合理学,学习理学的格物也是心学的格物。

心学就是处世之道,活在世上不就是处世,有了处世之道不愁处世之难,遵从自己的良知,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学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