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亲子阅读绘本系列之《我就要捣蛋!》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04天。


今天分享绘本《我就要捣蛋!》,是韩国作家许恩实创作的,被称为韩国版的《大卫不可以》。

大家一听这个称呼就会迅速get到,这个绘本可能跟亲子沟通主题有关。事实上,这个绘本不仅像镜子一样,让我们看到自己和一些熊孩子沟通的模样,还像一本心理学教材似的,告诉我们亲子沟通切忌走入三个误区。那这三个误区是什么呢?

第一个误区就是,我们以为自己是在为孩子好,所以不停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但其实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特别容易让孩子产生超限反应。

超限反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孩子因为家长批评过多,他的内心从内疚到不耐烦再到反抗这样的一个心理现象。《我就要捣蛋!》这个故事里的小男孩就是这样产生超限效应。故事里妈妈还没出场,但是管教小男孩的声音就已经先登场了。一会喊“光洗手怎么行,脸也要洗”,一会又喊“为什么要吃光,给姐姐留点”。

这个声音会让我们回想一下周边看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不能接受我们的批评,不是因为我们批评的没道理,而是因为我们批评过度了,引发了他们的超限反应。这是这个绘本提醒我们切记切记不要走的第一个误区。

这个绘本提醒我们不要走的第二个误区是,少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就是跟孩子去说一些“你再这么做,我就不喜欢你啦”这样的话。说这种话,在心理学看来,就是属于用爱的收回这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

心理学认为这种教育方式特别容易让孩子变得更加的焦虑。今天分享的绘本里,这个妈妈最后把这个小主人公惹炸毛了,就是因为她实施了这种心理控制。当孩子提出说“我想要一个变形金刚”,然后妈妈回答他“只要你听话,乖乖的,妈妈就给你买”。

正是这样一句带有心理控制的话语,那和妈妈此前给他激发出的超限效应,二者一结合,真的是火上加油。最后让小男孩大喊“我就是要捣蛋”。其实这句话既是孩子的心声,也是他对我们做妈妈的这种教育误区的一种反抗。

第三个误区是对孩子缺乏观察,倾听和感受。故事里,左边页面我们可以看到小男孩真的努力配合妈妈的要求,尽力地在好好洗手,然后陪弟弟玩。在右边这个页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妈妈根本就没观察,也没有感受到这个小孩的努力,也不倾听他的想法,上来就批评他,所以小男孩真的是超级的沮丧。

左右两个页面这么一对比,我们就更能体会到这个误区到底出在哪儿了。那这是这个绘本里面蕴藏的三个亲子沟通的误区。

回顾这些误区,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逆反情绪,有的时候真的是被我们的误操作激发出来的,我们该怎么办呢?分享几个办法给大家。

首先,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咱们尽量减少批评次数,如果真要批评,咱们也尽量换做建议的语气词。比如针对孩子洗手,洗的干不干净或者你洗手没洗脸这样的事。可以说“哇,宝贝,你洗手洗的太认真啦,要是能再洗下脸就更棒啦”。避免造成孩子他心烦,就产生这种超限反应,干脆我什么都不想洗了。

其次,我们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少说那种“你不听话,你不乖,我就不再喜欢你了”。这样的话要让孩子感受到,他要做一个守规则,有自控力的孩子,不是给我们爸爸妈妈看的,是为他自己做的。

第三,学会观察,感受和倾听。这也是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提到过的一些沟通秘籍。其实今天分享的绘本故事里面的结局,妈妈最后她能够和孩子和解,原因之一就是她开始观察她的儿子,感受儿子的情绪,经过这么一观察,一感受,她明白了孩子的心声。

原来孩子把鸡腿都吃光了,是因为他喜欢吃这个鸡腿。原来孩子很想有一个变形金刚,于是,这个及时反省的妈妈,若无其事地就把这两样东西都给准备好了,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强迫孩子一定要接受她的心理控制。“你非要是听话,非要是很乖才能给你买”。那可想而知,这故事里的小男孩他看到这两样东西,内心对妈妈的那种爱估计都已经冲破天际了。

这个小男孩说自己“就是要捣蛋”,然后他真的就开始随心所欲地大干了一场,包括把眼镜都扔到了马桶里,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身边的世界全乱套了。他就开始后悔了,“想妈妈呀”,于是他就主动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出现在妈妈面前。甚至看到妈妈还是跟以前一样很唠叨的时候,居然觉得很幸福。他说“哦,谢天谢地”。

看到孩子这个举动,我们其实真的会潸然泪下,他们比我们想象的,就比我们自身对他们都更宽容,更没有功利心。所以这一幕也提醒我们,一定要珍惜孩子对我们的爱。

结合今天这个绘本,大朋友们记得少走入教育误区,多想想好的办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1004】亲子阅读绘本系列之《我就要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