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67课程与教学论1

18.10

1.“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从本质上看,实践性课程的深层价值追求是:实践兴趣

3.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是:夸美纽斯

4.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赫尔巴特

5.奥苏泊尔学习成就动机中,学生学习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认知内驱力

6.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表现性目标

7.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而提示教学内容的方法:呈示

8.杜威在经验课程中提到的经验是:儿童与环境的主动交互

9.学生作业室称为实验室,有自修室、图书室、教室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计划

10.不属于课程实施阶段的课程:正式的课程

11.人种学的假设和程序之上,对研究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的课程实施模式:课程变革的情景模式

12.被称为需求本位的评价是:目标游离评价

13.第四代评价的基本方法:质的研究

14.过程取向的评价对应于古巴和林肯的:第二代评价

15.校本课程的开发核心:学校

16.夸美纽斯教学原理基本内容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直观原理,活动原理

兴趣与自发原理

17.泰勒模式课程目标来源

对学习自身的研究

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的建议

18.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从课程价值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层面,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

具有等价性,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

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

19.04

1.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

2.博比特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查特斯工作分析

3.代表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最宏观、最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的

4.苏格拉底产婆术:发现型教学方法

5.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不断建构出新的生活经验:超越论

6.经验课程相对应:发现教学

7.为使学生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许多学校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8.彻底超越班级授课组织的教学组织:文纳特卡制

9.教育不吃力,每天四小时,同时教好多学生:班级授课制

10.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建构教学观:支架式教学

11.国家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是国家和学校课程变革中:权利关系

12.建立在先在因素、交流因素、结果因素三个因素基础之上的评价是:外貌评价

13.在本质上支配 过程取向评价的是:科技理性

14.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及代表人物

前苏联教育学家 赞可夫 发展性教学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布鲁纳 发现教学论

德国教育论专家 瓦根舍因、克拉夫基 范例教学法

15.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16.范例教学模式教学论原则

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主体与客体…

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

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

17.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把课程作为学科。最普遍使用、最常识化的定义。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强调前者,课程内容仅限于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缺陷把课程视为外在于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东西,对学习者经验重视不够;

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预期结果或教学预先计划。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学前景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格列强调前者,缺陷忽略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或者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消除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过程与内容,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

你可能感兴趣的:(00467课程与教学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