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文化,low到原地爆炸!

大家好,我是陶子。

近日,厦门国际银行新员工因拒喝领导敬酒被辱骂打耳光一事引发热议。

就这事儿,网友分立两个阵营,一方认为,该员工做的对,酒桌文化是一种恶俗的、落后的陋习,理应摒弃;另一方认为,职场上喝酒是再正常不过之事,这么刚太不合群,将来难成大事。

屏幕对面的你,对此,你怎么看呢?

01  酒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关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至今的“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具体起源已无从考证。

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到了明清时期,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

伴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酒文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杜甫的一句“李白斗酒诗百篇”便道出了诗与酒关系:酒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繁荣的诗歌文化,中国古代文人大多豪饮,因此也常借酒激发创作灵感。

饮酒思诗,赋诗念酒。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抒发祈求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

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离愁别绪涌上心头。

到了现代,这种催生诸多千古名句佳话的酒文化却演变为年轻人极为鄙夷的“酒桌文化”。

不知从何时起,商务合作、晋升加薪等一系列职场相关事宜似乎都与一个人能不能喝息息相关。“感情深,一口闷”,觥筹交错间,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02 职场喝酒潜规则

现代职场人,尤其是70后、80后在酒桌上不仅爱喝酒,还喜欢劝酒。他们认为酒自带社交属性,人在喝了酒之后,身心得到放松,容易放下戒备,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情感;同时,劝酒,也是权力服从的一种表现。

陶子也是去年刚加入职场的90后新社畜一枚,进入公司一个月后恰逢部门第一次团建,与厦门国际银行当事人一样,当时喝酒的场面和阵仗也让我感到不适。

平日里平易近人的领导与同事酒精上头,一反常态,非要我喝一杯酒。陶子当时刚刚毕业,从前同学聚会也有喝酒的,但我从来只喝果汁。

我也是个倔脾气,声明自己滴酒不沾,真就没喝。工作一年了,至今还保持这个原则。

但是陶子比新闻当事人幸运的是没有遇到蛮横无理的领导同事,在我的坚决抵制之下也就作罢。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会喝酒并不意味着会来事,我们更加相信提升社会地位更多是凭借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

这届年轻人也很惜命,疫情来了,家里长辈可能还不以为然,我们早早囤起口罩消毒水。我们不抽烟不喝酒,甚至鄙夷。陶子身边不少朋友都表示:等我们上位了,将来聚会大家人手一杯奶茶。

03 摒弃酒桌文化,90后任重道远

酒桌文化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聚餐,总免不了喝酒。

但随着社会整体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人们尤其是90后群体,越发厌恶乃至抵制这种文化陋习。

然而这其中有个悖论,虽然90后不欢迎这种文化,但职场90后往往处于底层,没有话语权,面对领导及同事的劝酒行为,极少数能够毫无顾虑、光明正大地拒绝。

更多可能以“我要开车”、“我感冒吃了头孢”、“我酒精过敏”等借口婉拒。

而这次厦门国际银行事件当事人虽然拒绝了喝酒,却也遭到了领导的人身攻击。

陶子认为,劝喝的背后,是一种职场霸凌,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对权力的服从与屈服。缺乏话语权的90后要改革这种不良风气,任重而道远。

04  写在最后

陶子也是90后,我对于靠饭局上拼酒来应对事情极为不耻。

实际上,不仅是我,我身边的年轻朋友都非常讨厌。对我们来说,老一辈以酒来维系人情的这一套已经过时。

我们认为,这个社会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公平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若想争取什么,关键因素是能力、知识修养。以牺牲个人健康获取工作上的成功,不可取也不可行。

我们思想独立,意识清醒,面对酒桌文化,我们足够理性。

当然,正如前文所言,90后大多还是处于职场中的底层,话语权不够。我们之中一定也有迫于无奈喝下递过来的那杯酒的人。

我多希望这种现象能够止于我们这一代,不再延续。

本文来自公众号: 世界美好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酒桌文化,low到原地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