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需要从用户谈起

产品经理是一个“以最优方案,达成最大用户价值”的角色,如果抽出重点看来,那么左手是方案,右手就是用户价值。因为用户价值才是目标,方案只是抓手,那么我们就先从用户价值聊起。如果要界定用户价值,那么首先应该界定清楚用户。

讨论清楚用户,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在面试产品经理的时候,问过很多人,你觉得你的用户是谁?很多人么界定不清,要么就是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

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集合

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我们一定不是仅仅为一个人来服务,一般都是希望一个产品能同时服务好很多人。这些人一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最为核心的共性是都遇到了某个一致的问题,比如说社交问题、购物问题等等。的用户画像就是这个逻辑,通过对于自然人共有特性和行为进行聚类而生成的典型用户。

当我们提用户的时候,一定指的不是甲乙丙丁的个人,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泛指一些具备同样需求的人的集合。

一个自然人可以既是微信的用户,同时也是滴滴的用户;甚至是一个自然人既可以是滴滴的乘客,也可以是滴滴的司机;当这个人需要打车时,他就是乘客,当这个需要增加收入时,又可以是司机。

中国的人口14亿,但是互联网的用户可以有很多个14亿;一个产品可以有很多个用户,一个人可是是一个产品的N多个用户。

用户有分层

一个产品往往会有很多使用者和参与者,有些人把这些人都成为用户,有些人仅仅把使用者称为用户,有些人认为那些因为产品本身价值而来的人称为唯一用户。

这里我们不在概念上较真,我们默认把所有的使用者和参与者都当做用户,比如微信的用户有社交用户、公众号写作用户、广告主用户、内部运营用户;如果滴滴有司机、乘客、运营、司服等等。

这些人我们都可以称为用户,但是我们一般可以针对这些用户对于平台的重要程度,给用户进行分层。

那些因为平台本身提供的价值吸引而来的用户往往是我们的核心用户,这些用户丢失了,产品也就基本凉凉了。那些因为核心用户存在,而衍生存在的用户是次之用户。那些平台雇佣过来,满足平台用户的人,往往是服务者,一定是相对不重要的用户。

滴滴的乘客是因为出行本身而来到平台,司机是因为收入才来,而公司的员工因为司机和乘客交易的分成而存在。所以从产品的视角来看乘客>司机>运营

微信的用户因为社交诉求而来,公众号因粉丝而来,广告主因粉丝阅读内容所产生的停留时长变现而来。对于微信来说,用户>公众号作者>广告主。

核心用户来源于使命

那些因为产品本身提供的价值而来的用户是一个产品的核心用户。

核心用户往往在一个公司的使命或者产品的slogan就有所体现。当我们去看一个产品的用户是谁时,我们可以尝试去看看公司的使命是什么。当我们入职一家公司,或者接手一个新产品时,可以先看看使命是什么。

比如滴滴的使命是让出行更美好,那么滴滴的核心用户是乘客,是其产品逻辑的起点,没有了乘客,其他的用户都会走。比如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阿里的核心用户是商家,也是逻辑的起点。

核心用户来源于使命,也是一个产品发展的逻辑起点。

用户决定什么要比用户是谁更重要

相比于用户是谁,用户决定了什么要来的更重要。

知道用户是谁,很多时候是简单的,但是我们经常知道了用户是谁,仍然设计不出来一款好的产品。

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诉求,对于好和坏有不同的标准。用户的特性决定了这些用户可能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用户决定了我们的功能应该怎么设计,决定了品牌调性,决定了当有多方利益方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保护谁,牺牲谁。也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盈利。

用户决定好坏的标准

评判一个事情的好坏,一定要有个原则,当我们去界定我们的产品好坏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套评判标准,一个逻辑的起点。

认不清楚用户是谁,脱离了用户是谁来评判一个产品的好坏,那就只能变成口水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少了逻辑的起点。

同样都是P图的产品,对于设计师来说,PS是好用的而美图秀秀是难用的,但是对于一个只是爱美的妹子来说美图好用,而PS难用。

微信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社交软件,但是我问了很多的00后,他们都觉得微信很无聊,五彩斑斓的QQ才是他们的首选。

当我们去判断一款产品的好坏时,一定不能脱离用户本身,唯有把用户的特性掌握的足够透彻,我们才可以尝试对好坏下一些定义。而唯有当我们对好坏有定义,我们去设计产品的时候才能有方向牵引。

用户决定了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当我们做产品的时候,不管何时做什么产品,我们永远会面临一个问题:时间有限,资源有限。

很多时候做产品是在做选择,选择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选择一个功能是现在做还是未来做。这些基本都需要我们对于用户有足够清晰的了解,我们要去做的一定是用户最痛的问题,一定是做了之后用户最爽的东西。

因为用户有分层,当我们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自然是尽可能所有用户的需求都尽可能满足。但是当资源确实无法估计的时候,一定是优先照顾核心用户。

阿里的核心用户是商家,所以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做供应链,做营销工具,做让卖家爽的功能。但是一个快递到现在都不送货上门了,一堆店不支持无理由退款。

京东不一样,京东最早是自营起家,核心用户是买方,京东不断的在打京准达,送货上门,包退包换的服务。

用户决定了应该保护什么牺牲什么

一个产品往往是有很多用户,一般情况下,这些用户往往都是共赢的情况,比如服务好了新媒体作者,那么微信的公众号阅读用户的体验也会跟着好起来。

但是我们也往往会面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诉求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候对于用户的理解就决定了我们如何做取舍,用户的分层决定了谁才是我们应该保护的用户,谁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被牺牲的用户。

比如在滴滴这款产品里面,接单后取消订单这个功能究竟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虽然司机和乘客都是滴滴的用户,但是按照用户分层的逻辑,乘客是大于司机的。乘客才是滴滴的核心用户,那么当我们设计取消功能的时候,一般乘客可以无责取消订单,而司机是有责取消订单。

再比如支付宝这款产品,哪哪都写着强奸用户的体验,为什么还没被微信支付玩死呀?

支付宝最为核心的资产是商家,它的优势也在于商家更多。虽然牺牲了一定的用户的体验,但是换的是商家的体验,支付宝哪里都可以打广告,微信入口就深的要死,你是商家你选谁?

用户决定了商业模式

当我们为用户提供价值的时候,用户也会把他等值的东西给平台,这样就基本决定了一个平台的商业模式。最为原始的方式当然是公司提供产品,用户回报以金钱。

滴滴为课程提供打车服务,自然从乘客所支付的费用里面进行分成。阿里主要收取的是店铺的租金,再有就是一些营销工具的钱,支付工具的钱等等等。

现在有一些称之为流量生意的APP,比如说微信。有些人会误以为平台的用户应该是那些广告主和付费的人。其实不应该这么看,用户还是真正有社交需求的人,社交需求的人是因,广告主是果。

真正的逻辑是,用户也为平台付出了等值的东西,只是这个东西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有句老话叫做时间即是金钱。用户把时间付给平台,平台拿着这些平台换成等值的钱,这才是真正的逻辑。

我们几乎不会听说社交媒体产品抢广告主的,想尽一切的办法都是去抢用户的关注度和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需要从用户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