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看过程,我只看结果”——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管理类书籍,作者彼得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之父。

今晚上读了第一章,有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书中有这么几个观点:

1、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要卓有成效。推敲起来,“使某项工作产生效益”和“完成某项工作”,可视为同义词。身为管理者,不管是企业主管、医院主管、政府机构主管、工会主管、学校主管,还是军事机构主管,首先必须要按时做完该做的事情。换言之,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

2、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能否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他将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消磨时间的人。

3、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

什么意思呢?

第一条,管理者可以是管理一个组织,比如企业、政府、学校等,也可以是管理自己本身。对于管理者而言,做出的工作必须是有成果,有成绩的。也就是说,必须看得见效果。

第二条,评判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工作者们的工作,主要以有效性和结果性来做依据。

第三条,管理者不管是管理组织还是管理个人,都必须要经过专业化的学习训练才能掌握,而不是靠灵感或者智慧。

我有什么感受?

关于第一条的内容,让我想到管理者如果是管理一个企业,比如我所在的设计院,管理需要注重业务层面、技术层面和人员层面。

甲方一项任务,按时完成+有工作效益,是对于管理者管理公司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按时完不成或者质量不佳,不管是因为变更或者是内部问题,都属于管理者自身素质欠佳的范畴,即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技巧,所以导致出现误工或质量不行的情况。

如果管理者是管理的自己本身,比如我管理自己减肥瘦身。这时候我作为管理者,目标是完成减肥这项任务。

中途需要分解任务和需要知道任何的难度及其他可能影响进度的因素,比如天气、心情、工作等等。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影响到最终的目标,即减肥成功,否则我本身就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同时这项工作也是没有效果的。

综上两种情况,管理者,不管是针对组织还是个人,最终是否按时达到预期目标是基本评判标准之一。如果没有完成,可以判定这个管理者是无效管理。

关于第二条的内容可以这样思考,上班在办公室待一天,但如果是聊天摸鱼的一天,那这一天就毫无意义,首先对工作没有做出成果,另外在办公室这一天做的所有事,都是无效的,既无法给工作带来效益,也无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种情况,比如在我办公室有个同事,没有工作任务的时候,不学习不看书,就是在那大侃特侃,而且话题毫无影响,纯粹是浪费时间的胡扯。这种简直是浪费时间和浪费生命的做法。

当你没有具体工作任务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提高一下自己呢,现在社会就业环境如此的复杂,为什么不去想办法拓宽拓展一下自己的思路,去多学点东西呢?

对于第三条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郭德纲。曾经有人问他:你天天说相声,经常办专场,万一灵感枯竭了怎么办?”

郭德纲回答说:“我们说相声说的是手艺,就跟摊煎饼一样,手艺这东西怎么可能会枯竭呢,只能会越来越熟练。”

管理其实是一样的道理,都属于一种手艺活,而不是靠的灵感。

比如写作,确实存在灵感一说,但是更多的情况还是靠大量的积累和训练,只靠灵感的写作是走不长的。只有通过正规大量的练习,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同样,通过大量有效练习,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才能对自己的管理范畴做出更好的反应。

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呢?

首先,自己平时作为“管理者”,更多是针对自身的情况,如何让自身的各种目标能如期实现,才是自我管理的最大目的。

比如可以跟着自己加入的社群的小伙伴们好好学习如何做到比较好的管理自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其次,远离让你生命质量走下坡路的人,多靠近头部和行业牛人,多接触他们的思想,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一些很无聊的事情上。比如可以添加一些高质量的公众号,多读他们写的文章,多思考他们的观点,从思想上做出一些认知的改变。

最后,对于自己而言,必须把写作进行大量训练才可以,为什么现在写作时而会没有感觉,就是缺乏大量的训练,每天进行训练,时刻保持写作的感觉,才是正确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看过程,我只看结果”——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