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7】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草原上的小木屋》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967天。


今天介绍的作家是一位“超级奶奶”,她的名字叫做劳拉·英格斯·怀德。这位超级奶奶,在65岁的时候,写下了享誉世界的系列小说,一举成为了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梦之队”的成员。

要知道在美国白宫网上留名的梦之队成员,可是只有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写了《夏洛的网》的作家E.B.怀特。这下知道这位劳拉奶奶厉害吧!但是,劳拉奶奶这一生最与众不同的可不是得了什么大奖,而是马不停蹄地在各种地方搬家。别人搬家都是从一座城市,搬到另一座城市,可是她却是在森林,草原和银湖岸边,这样的大自然当中搭房子来住。

为什么堂堂一个作家,却要过这样居无定所的生活。这个就不得不从她出生的时候开始说起了,劳拉出生在美国西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大森林当中。爸爸亲手建造的小木屋,就是她的小小乐园。这可不是演习,不是探险,而是用原始的方式生活在森林里,是他们的日常操作。

这样特别的生活方式是跟美国当时的西进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了著名的《宅地法》,规定了每个美国公民只要交纳十美元,就能够在还没有开拓的西部荒原得到一块土地。如果能连续耕种五年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就是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了。

在这种灵活政策的号召之下,“西进运动”就这样拉开了帷幕,许许多多美国家庭携家带口,成群结队地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拓荒行动之中,他们把所有的生活必需品,装进了一辆辆大篷车里面,赶着马或牛车翻山越岭,穿过丛林古道,就连当时的英国旅行家莫里斯都在游记中说。

早先的美国似乎正在瓦解,不断地向西迁移,当我们在通往俄亥俄的道路上艰难行进时,能看到一家一家的人成群结队,美国社会正在移动、拓展、变化着。

无论他们之前从哪儿来,从事什么职业,在美国旧西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生存。他们成了拓荒的农民,抛掉了之前的一切,开始最繁重的原始劳动,只是为了让全家能够过得更好。

这次移民的狂潮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拓荒大进军,短短几十年间就有足足1/4的美国人,迁徙定居在了旧西部地区。而劳拉一家正在其中。就这样,作为美国西进运动的历史参与者和见证人,小小的劳拉跟着父母几乎是走遍了整个美国西部,多年居无定所,自给自足的艰苦生活,让劳拉成长飞速。

别人15岁的时候还在学习,劳拉都在小学里当老师了,结婚之后,她跟随丈夫在新的领地亲手建造了自己的家园。然而接下来迎接她的却是一次次艰难又严酷的考验。劳拉的丈夫得了白喉病,终生残疾。她的两个儿子先后死去。家园又被大火烧毁,遭遇干旱食不果腹。多年以来,这个小家庭债务和伤病折磨着。一直到了劳拉四十多岁,情况才有了转机。

这个时候,劳拉的女儿罗斯已经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在女儿不断的劝说、激励之下,劳拉终于鼓足勇气拿起笔,开始零零散散地给杂志投稿。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劳拉提供了肥沃的创作土壤,二十多年之后,六十五岁的劳拉迎来了她的创作爆发期,她将自己前半生与众不同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又一本的自传体小说。

什么住地穴式的房子和印第安人做领居啦,被大雪围困了7个月,在小镇上孤立无援等等,这些独特而真实的情节,全都被她写进了故事里面,从《大森林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再到《梅溪岸边》,《新婚四年》。

这劳拉奶奶一写就是十年,等到“小木屋”系列完结的时候,她都已经74岁高龄了。最难得的是,因为“小木屋”系列,在有趣地讲故事的同时,还生动细致地还原了西进运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承担了反映历史的重要责任,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回忆和共鸣。

这个系列的全部9本作品,竟然破天荒地一举获得了5个纽伯瑞儿童文学大奖,简直是一本一奖的节奏。这在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而我们今天分享的《草原上的小木屋》就是劳拉童年时期坐着大篷车,跟随父母迁移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独特经历。这本书就呈现出了一个遇到困难打不倒也压不垮,为了改善生活而努力的拓荒家庭的全貌。而让五口之家受到无数读者喜爱和尊敬的最重要的原因,或许就是即使环境再恶劣,他们一家也始终坚守着文明的生活方式,始终用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击退了种种困难。

爸爸外出打猎时,如果看到肥美的猎物,并不会贪心地一网打进,而是只带走够一家人吃的那份。当他受到狗熊,饿狼的侵扰时,会想办法赶走它们,而不是设下陷阱,致它们于死地。

在外面,爸爸既坚守生存法则,也尊重自然。而在家里,妈妈也会立下各种规矩,让不着边际的生活变得一丝不苟。比如嘴巴里有东西的时候不能说话,小女孩不可以大吵大闹等等。

有一次孩子们坐在柔软的草浪里,听云雀高歌,开心地叫了起来。妈妈却说了句,“记住,即使现在我们距离别人百里开外,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让生存在野外的懵懂孩子们,也能懂礼节,识大体,无论何时都能坚守原则。这让人们对劳拉一家肃然起敬。当然了,想要在风云莫测的大草原安家生活,就要做足了吃苦的准备。夏天变成蚊子窝,冬天变成大冰棍,最考验他们是孤立无援的小木屋。随时都可能变成大型的意外现场。

在堪萨斯大草原生活的这短短一年间,他们曾经被狼群包围,也经历过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半边草原烧了个精光,精心搭建的小木屋差点儿毁于一旦。莫名其妙的热病,让全家差点再也醒不过来。这边应付大自然的肆虐,那边还要提防随时可能闯入的印第安人。因为他们会拿走所有的食物,一言不合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

这哪里是我们以为的田园牧歌,简直就是和死神赛跑啊。但是顽强、乐观、勇敢的劳拉一家硬是化解了所有的危机。还在艰难的生活当中,笑得比谁都大声。夜幕低垂,爸爸拿出小提琴边拉边唱,悠扬的歌声响遍四野,这是多么温馨,宁静的画面啊!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充满斗志的精神。即使困难也会勇往直前,朝气蓬勃。同样是美国梦的追寻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们就用接近病态的方式,为实现美国梦而疯狂,不择手段,纸醉金迷。但以小木屋一家为代表的拓荒者们正好相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跟自然进行搏斗,与病痛进行抗争,为家园建设和美好的生活,抛洒着热血。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野性的呼唤》也是西进运动影响下的文学作品。杰克·伦敦通过一只狗的视角,揭示了这个时期“棍棒法则”下的丑恶。而《草原上的小木屋》则是全然不同。作者用劳拉的儿童视角,展现了拓荒时期和谐的一面,生命的坚韧与家庭的温情。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除了迎接大自然的挑战,还有一个让她们不安的定时炸弹,那就是印第安人。每次印第安人突然闯入劳拉家里的时候,一家人的神经都会立刻紧绷起来。直到亲眼看着印第安人,搜刮走几乎全部的食物和用品离开之后,才能松一口气。

在我们看来,印第安人是野蛮和危险的象征。只要他们出场,那就准没什么好事。可是换一个角度,我们又能发现,其实印第安人才是受到了侵扰的一方。因为劳拉一家拓荒的土地,恰恰是印第安人一直以来生活的地方,当时的美国政府带着高傲的优越感,强占了印第安人的土地,然后鼓励拓荒的白人队伍进驻到这里。

其实这种明抢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十六世纪的时候,美国印第安人的攻击就已经开始,惨无人道的屠杀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几百年的种族屠杀,让印第安人无处可逃,无家可归。

《草原上的小木屋》里,大人们不止一次地提到的“明尼苏达大屠杀”,其实就是发生在美洲大陆,美洲的印第安人近乎灭绝,甚至在南北战争的时候,无所事事的美国军队为了有点事情做,又发动了对印第安人的战争。为了快速发展,美国政府对贫困落后的弱势族群,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从而甩掉了本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路,真的需要这么惨烈的代价吗。这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

在故事当中,爸爸的朋友认为没有一个印第安人是好人,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一个曾经和爸爸见过面的,印第安部落首领,为了保护生活在这里的白人不被杀害,曾经在许多个深夜,跟其他所有部落尖叫呐喊,击鼓对峙,他与同胞们没日没夜地争论,只是为了保护劳拉一家人。也有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生存,默默地保护着外来的拓荒者。追求那来之不易的和平。

如果说广袤的草原代表着未开化的自然,那原本生活在这儿的印第安人就是没有文明痕迹的原始人群。当草原上建起了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小木屋。大火、暴雪与热病,就是大自然对现代文明的示威与呐喊,而印第安人日夜不休的战鼓雷鸣,就是对入侵土地的陌生人的抗争。

众人平等,众生平等。所有人都有平静生活的权利。不分肤色,不分种族,每个人每个生命都值得被重视,值得被尊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967】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草原上的小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