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 希特勒火急进攻苏联,他到底发现了什么!

1940年10月8日,可以说是希特勒开战以来最为郁闷的一天,在柏林,他无奈地下达了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的命令。丘吉尔政府的顽强抵抗已经伤了希特勒的心,更让他感到难堪的是,在执行“海狮”计划时,它的海军和空军在与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的对抗中,丝毫没有占得上风,反而是一系列的海空胜利,包括对柏林的不断空袭,鼓舞了英国人本已低落的士气。这并不奇怪,英国海军的兵力几乎是德国海军的三倍,而在美国的帮助下,英国空军的装备质量已超过了德国空军。在完全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条件下发起渡海登陆作战,简直就是让大量的士兵去送死。希特勒隐隐的感觉到,那道浅浅的海峡,对他来说变得越来越宽了。

英国强大的空军实在是他的心头之患。他私下曾对他的部下说过:“对英国作战只会把两个国家都变成焦土。”而且即使最终攻占了英国,也必然要使德军付出巨大的牺牲,那样的话,可能近10年内德国都无法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希特勒也认识到,德军即使登陆作战成功,打垮了大不列颠,但却无力去瓜分在全世界土崩瓦解的英国殖民地,这样德国人的献血只能为美国人和日本人换来渔翁之利,这是希特勒绝对不情愿的。横扫欧洲的德国钢铁之师不可能永远生龙活虎,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后就会变成疲惫之师,希特勒不愿把他的最后一颗子弹用在英国身上。

而苏联一直是希特勒心中不共戴天的死敌。社会主义苏联是德国意识形态上无法容忍的一类,消灭红色苏维埃是希特勒全盘计划中或早或晚的一步棋。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就成了整个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眼中钉,肉中刺。希特勒一旦对苏联开战,这场战争会具有整个欧洲讨伐危险的布尔什维克的战略意义,就好像是第2次十字军东征。1940年6月初,希特勒就曾向德军A集团军群总司令德施泰特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真正的伟大使命,是同布尔什维克主义算账。”

希特勒对于斯大林的印象是:这个家伙和我一样,会使用欺诈的手段,会在对自己有利时背弃任何条约,说不定苏联什么时候就会主动发起进攻。事实上自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希特勒就越来越感觉到背后的芒刺。当希特勒指挥德军在法国大地上挥戈猛进的时候,苏联却悄悄地在他的背后,用和他如出一辙的手段开始了扩张。1940年6月12日,莫斯科向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发布一项最后通牒,4天之后,又向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发出了同样的最后通牒,并向罗马尼亚边境派兵。在巨大威慑下,三个国家举手投降。仅仅半个月内,苏联兵不血刃的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的两个省,直接威胁到了希特勒的石油命脉。苏联甚至对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提出领土要求,这使得希特勒大为恼火,因为这个地区是奥地利王国的旧土,而且密集地居住着日耳曼人。希特勒对此专门回顾了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却非常吃惊的在“秘密协定”中发现了一条重大漏洞。上面明文写着:“考虑东南方时,苏联一方强调它对比萨拉比亚的兴趣,德国一方宣布它对这些地区完全没有政治兴趣。”其中“地区”一词竟然使用了复数形式,这就使得苏联对罗马尼亚的吞并行为完全不受条约的限制。且大量情报表明,丘吉尔正在极力拉拢苏联参战,斯大林有可能与丘吉尔结成同盟,而从背后直接进攻德国本土。那样的话,德军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陷入两线作战的最不利局面。

希特勒的顾虑还不止这些,最重要的是苏联实际上掌握着他的经济命脉。由于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德国对原料的依赖越来越大,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如橡胶、石油、铜、铂、锌、石棉、黄麻和钨等原料,只有苏联能够供应,而苏联直到当时还根据签订的条约进行供应。如果对英战争没完没了地打下去,而美国的军事实力会像希特勒估计的那样,从1943年起充分显示出来,那么德国就要在原料上彻底依赖苏联。这时一旦苏联变卦,就等于对德国釜底抽薪。这样的前景是希特勒无法忍受的。而一旦打败苏联,德国则可以放心的从数量赚取原料和农产品:乌克兰的小麦,顿巴斯的煤炭和矿石,科拉半岛的镍,高加索的石油,白俄罗斯的木材。德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相比,战争潜力上绝对处于下风,随着战争的拖延,美苏两国迟早也会参战,德国将无法抗衡美苏英三大国两个方向的联合进攻,不如先集中兵力,以闪击的方法,迅速解决掉苏联,就能彻底稳固自己的背后,并且获得极大的资源优势。

特勒还有一个如意算盘——迅速解决苏联能为日本消除隐患,可以大大的支援日本。支援日本就等于牵制了美国,使之无法轻易分兵与德对抗,转而与德国合作。如果这个想法实现了,那么对苏作战就不是两线用兵的险招,而是一箭双雕的妙招。

唯一让希特勒犹豫的是,苏联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神秘了,德国最高统帅部无从了解苏联坦克和飞机的数量。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所提供的数字只是猜测而不是判断,因为这些数字没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关于苏军平时拥有的或者战时可能组建的陆军师的数目,也没有任何可靠的情报资料。情报部门只是以苏联人口和估计的工业潜力为依据,采取草率而粗略的方法来判断敌情的。德军情报部门对苏军最高统帅部和苏军的主要将领几乎毫无所知。金策尔主管的情报部门,于1941年1月1日,出版了一本关于苏联武装部队的手册。德国的这份官方秘密手册很说明问题,它暴露了德国情报部门工作上有很大的缺陷。它坦率地承认,苏军战斗序列方面的情报几乎是空白,敌人究竟有多少个方面军,也没有确凿的事实能够说清。这份手册没有详细介绍苏军的编制装备,只是泛泛的说一个集团军可能由一个司令部,数个步兵军,集团军属重型炮兵,航空兵与后勤保障部队组成。据推测,给集团军配属骑兵部队或摩托化部队也是可能的。

再进一步说,苏联巨大的国土上到底潜藏着多大的战争潜力,苏联居民究竟会表现出多大程度的抵抗,希特勒都无从知晓。但是希特勒却可以找到一个最好的参照物,那就是1939年的苏芬战争。在那场力量对比完全一边倒的战争中,苏军表现的却异常低劣。为了对付仅350万人口,一共只有15个步兵师、60辆坦克的芬兰,苏联动用了50个师、上百万军队、11000多门大炮、3000辆坦克和3000架飞机,却耗时4个多月,伤亡了26万人,是芬兰军队伤亡的三倍之多。这和德军在欧洲的横扫千军势如破竹,简直就是鲜明的对比。希特勒想到这些不禁颇感得意,苏联其实是愚昧落后和外强中干的,苏联军队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德军,斯大林的“大清洗”造成了高级军事将领的严重匮乏,军队指挥能力低下。

因此希特勒乐观地作出判断:一旦战争打响“在指挥、物资和部队诸方面,我们将登上有目共睹的巅峰,而俄国人会陷入明显的低谷……俄军将一触即溃。”并且德军一旦入侵,苏联政局必将发生动荡,苏联社会主义很可能就此迅速瓦解。“我们只要踢开屋子的大门,整个腐朽的屋子就会立刻倒塌。”

希特勒的决心一旦下定,就不会轻易改变。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赌博,但他更相信,最后赌赢的一定是他。(内容摘选自《突袭苏联》,叶皮凡•马卡列夫著)

欢迎关注李博士说事,持续为您推送精彩有趣的国内外军事资讯!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密 | 希特勒火急进攻苏联,他到底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