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正在扼杀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

        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碎片化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吃饭等餐前,上下班路上,听听喜马拉雅音频,看看公众号文章,已经成了大多数年轻上班族的日常生活。

        这些内容只有几千字,阅读时长不过几分钟的文章或者音频,往往向我们输送着某个观点,然后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是在一股脑的全盘接受,根本没来得及思考和消化。有的时候,甚至完全只是追求作者高超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快感,或者是因对文章内容产生共鸣而心生愉悦,更有甚者是仅仅满足于我在学习我在进步的盲目而虚伪的充实当中而放失了对自我的真实。

        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段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忘记了?”“读过的书就像你吃过的饭一样变成了血与肉,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拿出这段话来,并不是我要反对读书,而是反对那种不经过深度思考,不进行复盘的读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文字表面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带来感官上的兴奋与快感。更应该是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应该是在与作者进行对话,而不是看作者一人表演。

      “匆匆忙忙,慌慌张张,为何生活总是这样……”郝云的这首《活着》唱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我们好像总有做不完的事,总是很忙,忙的不能够好好地享受美食而囫囵吞枣地填饱肚子,忙得不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本好书而听罗胖的读书分享音频。看起来,我们很努力,很有激情,很有斗志,可还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问题出现在哪里?

        不错,我们这一代人压力很大,计划生育让我们有了一个光荣的称号----独生子女。这让我们可以独享父母全部的爱,但同时,也让我们承担了赡养父母的全部压力。与此同时,收入增加的速度远远追不上房价飞涨的速度。我们不敢怠慢,不敢松懈,害怕某个深夜接到家里电话传来父母重病的消息。从小,父母给了我们所有,现在父母老了,却不能留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给他们想要的生活。只能咬牙,加快脚步的同时又很焦虑,怕没有时间阅读提升自己从而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被时代所淘汰。

        正因为这种焦虑,加剧了对碎片化信息的追寻,可是又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复盘,来不及总结,只能在不断的“充实”和“学习”中渐渐“麻痹”自己。

        不错,这的确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每时每刻产生的信息量一直都呈现着指数增长的势头,而且这种势头只会越来越加剧。可是,这些信息中,有多少是和我们有关系,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少,很少,我们大部分人,还是被那些娱乐圈里的明星家长里短所围得团团转。然后微博微信出现了爆文,新上映的某些电影有了别拘一格的影评。然而,这些内容,在两个月后早已消失在脑回路里,就像看电影一样看完了就完了。认真思考一下,这些年有没有哪些文章成为了经典被广为流传,并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所忘记。不光文章,歌曲、影视,等等,有多少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在若干年后仍被人津津乐道拿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

        碎片化阅读,会让我们形成阅读惰性,让我们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在阅读时进行主动学习与理解。

        无论哪一个平台上所提供的内容,由于其载体本身的限制,大多数内容根本都不足以提供完整、系统且有深度的论述。更多的是提供一些浅显的,易于理解的不用多加思考就可获得的信息。其实,这里面有利益设定的因素。作者不可能真的是无偿提供这些信息,作者是想通过文字的输出获得关注量带来粉丝从而打造个人品牌实现流量变现与知识变现。因为通俗易懂,不用读者过多的思考,这比那些深奥难懂需要有太多知识背景和逻辑思考能力做背景才看得懂的文章更有市场。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大脑被养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想动。物竞天择,不进则退。长此以往,思维能力会逐渐退化,说不定还会加剧年老时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这些年来老年痴呆症逐渐年轻化,不能不说与这没有关系。

        前面说到了,很多人的阅读追求文字和内容上的冲击和快感,乐此不彼地接受着这样的刺激,就像吸毒一样,越陷越深。这样下去,当看到无趣乏味但十分有用的干货,就再也没有耐心看下去了。

        最近一段时间“头条”系的软件都摊上事了,抖音上线防沉迷系统并下架评论系统,永久关停内涵段子及其公众号,今日头条进行整改暂时不能下载APP。大部分人依依不舍地与内涵段子告别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群富有正能量的人士拍手叫好。长期以来的低俗文化盛行网络,像瘟疫一样蔓延,现在终于被打击,网络的净土在像我们招手。抖音快手里,经常有那些剧情雷同的视频,没看十秒钟就猜中了结尾:富商装成民工参加聚会,被嘲讽看不起,然后富商用实力打脸。很多人明明知道是这样的结局,但还是想看,这难道不是毒药?这些视频,跟那些碎片化的文章,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捕捉用户关注从而提升流量,打造个人品牌或者直接收取广告费。一直都是重复着引流---流量变现的操作。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心里还大喊过瘾,并且因觉得我是在看文章并不是玩手机而形成自我安慰。

        回归经典吧,在古典名著中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民国经典中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以及封建主义逐渐凋亡过程中中国社会面貌的革新,在苏俄文学中追忆冰天雪地里的红色革命,在欧洲典籍里体会资本的贪婪和人性光环的闪耀。正是这些经典,构成了人类文明皇冠中最为闪亮的钻石。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片化阅读正在扼杀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