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期【教学叙事】

                如何朗读诗文

                          文/郭霞

图片发自App

      如何朗读诗文,一直是我在教学中一个极大的困惑。最近,读了余老师的一些课堂实录,梳理一下,以求学得通,用得上。

      《<饮酒>课堂教学实录》中,余老师做了这样的指导:1.读出停顿,二三节奏。2.读准字音。3.以声传情。其一,“‘问君何能尔’是自己问自己啊。‘陶渊明啊,你怎么能够这样呢?’‘因为我的心志很高远。’表现出作者的一种自许,自我称许。怎么读呢?‘问君何能尔’地这个‘尔’要拐个弯儿,表现出一种自豪感。”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作者采菊的时候,不经意地抬头,见到了前面的南山,要读得很陶醉,读出一个隐士的情怀。”4.理解诗句,细化处理。“把结句读好,节奏舒缓下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总之,《饮酒》一诗的朗读指导中,余老师循序渐进——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味、读懂诗意、演读背诵。

      《行路难》的吟读活动中,余老师是这样安排的:1.读出情感节奏。节奏划分要和作者表达的心情吻合。“作者这时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应主要使用四三节奏来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2.读出抑扬表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呢,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呢?一定是扬。”

      整理到这儿,我茅塞顿开:余老师的朗读指导里,不正是在仔细探究“抑”“扬”“顿”“挫”的技巧吗?

      继续整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余老师带领吟诵美诗:一吟,中等语速(写景诗);二吟,特别节奏(北风卷地/白——草折,都护铁衣/冷——难——着);三吟,含情抑扬(雪上空留——马行处,“处”字声音要特别低)。如何抑扬顿挫?其基石是作品的本意,是作者的情感。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体味音乐美”这一学习活动中,余老师分作三读:

      第一读——读出语调的抑扬。“这首词的语调从开篇到中部有一种由高到低地趋向,当中要有波澜,有波澜的地方要读得高昂一点,然后低沉下来。”要读出作品的一波三折,其背后,是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激荡。

      第二读——读出语速的缓急。“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要读得语速快一点。杨雪娇老师点评道:“这两句有壮观的景象,有磅礴的气势,有冲天的豪情,有热情的赞美,所以要读得‘急’。”我深以为然。此外,“有两个地方是要读开的,要急中有缓”,一处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余老师解释:“千古豪杰在作者眼前一一涌现出来,他想象着,赞叹着他们的英姿”);另一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余老师解释:“这里展现的是赤壁之战的场面,真是一下子就灰飞烟灭了呀,所以要读开”)。可见,朗读中的轻重缓急是与作者的处境、情感息息相关的,要想读好,就得设身处地。

      第三读——读出语气的轻重。“‘人生如梦,一樽还泪江月’,这个地方要读得轻一点,感慨、叹息都在里面”。读好一句诗,便是读懂一个人啊。

      词,原本就是合乐可歌的诗体。余老师的朗读指导里,诗词早已乘着音乐的翅膀幻化成了美丽的音符。

      跟着余老师学朗读,便是跟随他仔细聆听作者的心声,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之后在声韵之美、节律之美、情感抒发之美中奏响作品的音乐之声。

        以《春望》一诗为例,姑且自娱自乐。

      诗歌特点:沉郁顿挫。

(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抑,低沉、悲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扬,情难自抑:前句担忧、后句悲愤。)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前抑后扬。抑,回想被困长安的经历;扬,己悲国愁涌上心头)。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抑。情感迂回积郁,化为低沉的悲痛的无奈的哽咽。)

      朗读法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启程,希望借着余老师的这盏明灯,我们不怕黑,不怕摔跤,一步一步坚定向前。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288期【教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