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萃花给大家介绍了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对,就是那个拍出9.3亿、跻身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的天价画作。
其中,里面一些山、树叶的画法采用几乎相同走向的大卧点来表现。
这种以墨点画山石、树叶的画法并非齐老的原创,而是借鉴了宋代大书画家米芾(fú),所以称之为“米点法”。
米芾在书法上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又与其长子米友仁开创“米氏云山”而留名画史,可以说是非常牛逼了。
齐老想必是很推崇米芾,当他二儿子出生时,他给儿子取名齐良芾,名字中的芾即来自“米芾”,期待儿子以后能成为像米芾那样的大画家。
好,言归正传,让后世推崇的“米氏云山”是如何产生的呢?
开宗立派的米氏父子
五代十国那会,山水画产生了不同流派:北方出现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系统,运用水墨与大山大水的构图,表现壮美的北方山水;
南方则出现董源、巨然开创的表现江南湿润秀丽景色的江南山水画体系。
荆浩的画里勾、皴的运用较为明显,而董源的画皴也运用得比较多。(勾: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用线条勾勒出来,皴:表现山石、树木 纹理脉络的画法)
北方山水画自荆浩以后,出现了关仝、李成、范宽,三人继承了以水墨为主的山水画风,继续表现雄伟壮阔的北方山水,世称“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而江南山水画这块,在董源巨然之后,米芾米友仁父子异军突起,开创了云雾迷蒙的“米氏云山”,成为江南山水画体系的中兴者。
那米氏云山到底是怎样的呢?
云雾迷蒙的“米氏云山”
传统山水画以“勾皴法”状山石,但米芾特别注重画面上水与墨的交互融汇,去形求意,用侧笔横点叠染,将水墨渲染和落茄大混点(也即米点)融为一体。
可惜的是,米芾山水的真迹已经失传,所以后世研究“米氏云山”就多以米友仁的画作作为依据。
例如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画中山体先以清水笔润其大概,再用淡墨点染,后中墨叠染出山体大致层次,再以浓墨破之,再趁水墨尚湿时以湿笔随山体形态的转折、变化作点染。
这样,山的远近、虚实、凹凸全在点染的水墨变化间体现。
从用墨上看,山的顶部用墨稍浓且密,山体下部用墨稍淡且疏;烟云纯以湿淡的墨线勾画而成,很有古意;树先用笔画出树干,再以或浓或淡的横点叠染树叶而成。
从技法上来讲,《潇湘奇观图》中山石、树木的描绘是纯以水墨点笔而成,不用一丝线条描绘,并且没有“干破”之法。
整个画面烟雾迷蒙,变幻淋漓,充分体现了米氏云山“山以烟为衣,云以山为体”的云山特点。
画作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山,也不仅仅在于云,而在于云遮山、山浮云的烟雾朦胧的景色。
但要画出这种状态其实也殊为不易,《孙氏书画钞》中有个观点,大意是“雨山晴山,画家容易描绘;唯独晴欲雨、雨欲霁,宿雾晓烟,难以刻画。”
“以墨为戏”的绘画理念
“米氏云山”并不是无缘由地产生,一方面是因为米芾中年迁居镇江,看多了江南清秀柔和的景色,所以所绘山水不似北方山水雄伟奇特,而是南方山水的烟云缭绕;另一方面则跟父子二人的绘画理念密切相关。
米芾自称所画云山“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萃花翻译一下,大概就是“不追求画得像,神韵到了就可以”。这种画风与以宋徽宗为代表的那种刻意求工的画风是截然相反的,但与通常认为的“兴之所至,以墨为戏”一致。
米友仁注重自我的寄性表达和墨戏之趣,认为绘画是“借物写心”、玩弄笔墨趣味以抒写“胸中盘郁”。在米友仁画作的署名中,我们还可看到“戏作”一词,说明他还真是把画画当作水墨游戏似的。
概况来说,米氏云山以点染代勾皴,注重水墨的运用,使绘画上升到“墨戏”的艺术精神高度,显得平淡天真;米氏父子也正是通过这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米氏云山)来达到他们认可的文人趣味。
代有传人,影响至今
中国传统山水画领域,米氏云山是构成文人山水画派系的一支重要流派,自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开创以来,历经数百年而代有传人,至现代山水画领域,米派山水画技法表现力也是很强的。
元代高克恭,明代陈复明、董其昌深受米氏云山的影响;明清正宗文人画家甚至将米派山水画推崇为“逸品”,这是文入画的很高品位。
无论是景致、构图、笔墨还是意趣等,都可看出米氏云山风格对其的影响
而在近现代,除了文章开头说的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借鉴了米氏山水画的技法,世界抽象派艺术大师、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更是米芾的迷弟,“他是用另一种眼光观察的画家,是大书法家,是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参考资料:
1云山墨戏——米氏云山的形成考
2“米氏云山”及其递传与嬗变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