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札记

1

那年去北京,很想去看看地坛。

要离开北京那天早上,已坐️上出租车准备去地坛公园,结果出租车司机说地坛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以前皇帝用来祭祀的地方吗?还不如去看恭王府。于是同行的人都说不去地坛了,改道去了恭王府。就这样错过了与地坛的相见。

想去看地坛,其实并非想去看以前皇帝祭祀的地方,而是单纯的想去看看史铁生先生的地坛。那个荒芜但并不衰败、古柏参天、雨燕高歌的安静古园,那个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他的车轮印,也有过他母亲的脚印的地坛,那个承载了他的思索、追问、怀念的精神家园……

事实上如果真去了地坛呢?也许见到的,也不是我在文字中读到的那个地坛,徒添了些失落,所以倒不如不去的好,还能永远在心中保留一份神秘与完整。这样一想,没去看地坛便也释然了。

2

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有许多东西留在心里,让我不能马上开启另一本书的阅读。想要写出来,却觉得文字太轻,怎么写都表达不出内心的触动与震撼。

这本集子里共收录了作者的十二篇散文随笔,除了《我与地坛》外,还有《我二十一岁那年》、《合欢树》、《秋天的怀念》、《黄土地情歌》、《我的梦想》、《好运设计》、《记忆与印象1》、《记忆与印象2》、《想念地坛》、《扶轮问路》(代跋)。

如诗人西川所说:“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读史铁生先生的这些文字,指尖翻过的纸页,依然可以触摸到一种令人心痛的温暖与震撼,那是来自于一个伟大灵魂的探寻与思索,一座文学高峰的生成与积淀……

3

用史铁生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在他21岁从陕北农村“插队”回来,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面对命运的不公,他曾想: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能再这样走出来。

后来,在清楚了“好”不能,“死”又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之后,便是“怎么活”的问题了。在安静的地坛里,他把命运抛给他的一个个问题都思索过,最终以一条写作之路撞开了命运的出口,也可以说,这是他的救赎之路。当然,救赎之路绝不仅此一条,还有他对命运的顽强与不屈,还有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眷顾,还有来自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启示……

读到最后一篇《扶轮问路》,似乎一路氤氲而来的沉重也随作者的思想和际遇变轻盈了。尽管命运把一个人逼进隙缝,但他扶轮问路,三十多年来不仅走过了世界上很多地方,出版了很多作品,有了自己的家庭,最重要的是,他早已与命运、与生活、与自己和解。他说要像尼采说的“热爱命运”,因为“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爱命运就是爱上帝、爱众生。他说要像凡·高说的“经历生活”。

4

“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史铁生先生对生命的思索具有普遍意义。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就像相对于鸟儿来说,我们不能飞翔;相对于宇宙的辽阔来说,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相对于生生不息的万物来说,人的生命曾不能以一瞬。所以,能说自己就一定是个“健全”的人吗?

面对这种局限性,史铁生用他的经历与文字告诉我们:“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即是尼采所说的“要爱命运”与凡·高所说的“经历生活”。

每个人都在经历生活。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此刻,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谁也不知道。所以,珍惜当下,好好爱着,好好活着,才是要义。

5

即便是合上书本,许多句子也不愿意忘记。

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寂静的墙和寂静的我之间,野花膨胀着花蕾,不尽的路途在不尽的墙间延展,有很多事要慢慢对它谈,随手记下谓之写作。”

“艰苦的生活需要希望,鲜活的生命需要爱情,数不完的日子和数不完的心事,都要诉说。”

“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

“此岸永远都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黄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

“天与地,山和水,以至人的心里,都在秋风凛然的脚步下变得空阔、安闲。”

“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花于柔弱……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

“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

6

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精神家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坛,走出文字,其实也不必非得去寻找史铁生先生的地坛,需要找到的,是我们自己的地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地坛》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