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找到心中的白月光吗?请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引子

有没有想过的职业选择背后有没有什么心里动因?

有没有想过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有没有想过三观不合,三观来自哪里呢?

这些问题也许有些严肃了,但是都是源于心理学的一些概念。

还有些问题,你听听,会不会觉得好玩

比如说:

你为什么还不开始,是拖延,还是人性的堕落?

做白日梦是不是浪费时间吗?这还需要考虑吗,需要

记忆会欺骗我们吗?这个可能吗,

葡萄一定很酸吗?

关怀会宠坏孩子吗?

这些问题好不好玩,有趣不有趣,在我看来还是很有趣的,在这里介绍一本小书,书名叫《你为什么还不开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作者是英国的安妮·鲁尼,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她撰写了多部关于历史、哲学和科学的畅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引领我们探讨了27个与心理学有关的问题,帮助人们理解如何学习、如何解读世界、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中就说到了关于“是什么驱动着你”这个议题。

曾经玩过一个韩国的人气桌牌游戏,叫做《李智慧的生存游戏》 ,这个游戏里就是帮助主人公李智慧做各种人生选择,你就会发现每个问题选择的背后都有遗憾。没有十全十美的答案。这个游戏就是关于选择的游戏,那为什么会这么选呢,选择背后有什么原因吗,有没有更好地选择呢,真的是只要做出选择就会遗憾吗,探索这些问题我想破了头,终有有一天看到此次推荐的这本书,我找到了线索。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这样讲,我们的生活就在不停地做选择,做了选择后有的人后悔,有的人烦恼,有的人焦虑,有的人否认,这背后都是有心理动机存在的。这背后有人的需求,欲望,也有人的情绪,甚至生理上的原因。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做选择以及背后的原因的。心理学太庞大了,普通人可以感兴趣,但是要钻研学习是有苦难说的,不过本书好玩易懂,提出了好多好玩的想法,然后通过有趣的回答帮助我们理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放下了很多萦绕多年的执念,也找到了一条出路。


一,月亮与六便士,

     面对人生选择,你是想着天上白月光还是地下六便士,  

    这个问题准确的说是,有的人选择金钱,有的人选择理想。有的人选择向现实妥协,有的人追求心中梦想。

    有的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有的人对梦想热泪盈眶。

    这个可以用人的需求模型来解释下,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是人的需求分为五层,最底层是安全的需要,往上是社交需求,最顶层是自我满足需求。


马斯洛提出,这种层级递进的需求激励着人类的行为。如果我们饿了,我们会优先寻找吃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睡眠,那么对于睡眠的需求就会控制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尽力找时间和安全的空间来休息。一旦一层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就会有动力去满足更高一层。马斯洛声称,我们不能不按顺序地满足这些需求。例如,只有当我们有了足够的食物和水之后,我们才能进入更高一层需求,比如找一份稳定工作。

只有当所有较低层级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时,我们才能开始追求自我实现。由于许多人无法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可能很少有人(可能只有1%或2%)能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一个相当令人沮丧的前景,马斯洛一定为此感到很失望。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是我们经常体会到的是,经常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就去全世界旅游,等我有钱了我就去高档餐厅去体验。等我有钱了,我就能好好休息了。

      那这个有钱,就相当于有了安全感。那如果没有安全感就不能去旅游,不能去高档餐厅了。好多人是有这个能力但是不敢,不愿意,为什么,被自己限制住了,如果喜欢旅游,那可以不去远处,去近处,如果想要高档餐厅,可以去中档餐厅,都可以了。

       是不是就像马斯洛所说,先满足低层次,再满足高层级的这种感觉呢。

         我反思,这个需求理论的提出是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什么后期又出现了ERG理论,就是生存需要,社会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并列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 fer)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论基础上略做改进,将需求分为生存需求、人际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existence,relatedness and growth,ERG)。奥尔德弗认为,马斯洛理论的最低层次可以总结为“生存需求”;他把那些与社会地位、他人关系有关的需求归类为“人际关系需求”;把对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求”。

奥尔德弗也阐明了给需求“分级”的危害:如果一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从“梯子”上滑下来,在较低层次的需求上继续加倍努力,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每天都能在一些人身上看到这一点,这些人认为,如果他们挣得更多,花更多的钱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会感到满足和快乐。实际上,企图通过物质来满足精神需求的做法注定会带来失败。


         这个我觉得更符合现在我的需要。我发现这个和国家经济和个人家庭经济发展有关系。现在这个社会国家保障做得好的大环境下,人对安全和生存的需要没有那么焦虑,对于社交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逐渐变成个人的追求。比如赚钱,如果赚钱只是满足安全需要的话,那就没有特别强烈的欲望,加入经济出现危机,或者发生大的变动,威胁个人生存的时候,追求安全需要才能上升为第一需要。

 当对这个理论进一步探讨的时候,这就是价值观的底层。比如说当一对夫妻面对买房还是炒股,追求稳定还是追求自我实现,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这就像《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里面一样,到底是追求心底的白月光还是地面的六便士。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觉察。

当我意识到,到底我来这个世界到底是找什么的时候,我就知道该如何选择了。这里面就是一个逐渐探索自我的一个过程。

还有我觉得里面这个社交需要,很重要。我们不仅是为了生存和个人实现,还有很大的需要是为了他人。比如说为了父母的承认,为了子女的发展,有的人说婚姻的维持就是对还好。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需要。

安全是一种很强烈的需求,一旦安全受到威胁,其他都不管不顾了。

社交需求是一种他律或者他爱,也是人生存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生活在世界上,那也是没有意思的。

个人实现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那就是如果能做到自我追求,那其他两个需求,可以跳出来了。

比如说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画家,最后死在了塔希提岛上,但是非常的饱满充实,就是一直在追求心中的那种美。


二、我们能自我实现吗

现代社会物质做到了极大丰富,吃喝不愁的时候,就会追求自我实现,不然多无聊啊。

问题是,我们能做到自我实现吗,本书也对自我实现做了简单的理解,书中是这样写道:


自我实现之路应该是很明确和直接的,只需要你做真正的自己。然而很多人都觉得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我们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太想要迎合他人,太想要满足别人的期望。毕竟,这种归属感也是马斯洛定义的一种需求。


书中说到自我实现,要做到真正的做自己,不迎合别人。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电视剧《神雕侠侣》,这里面有一个角色很有特点,那就是东邪西毒的东邪黄药师。东邪黄药师和杨过一段对话,那就是活得潇潇洒洒,就要漠视人间礼教。不会为了迎合而委曲求全。问题是这样的人在整个社会的大众人群不被认可,认为是邪类,是自私,是异类。对于大众人群来说,被社会群体压力所降服,大多数人会感到安全,而只有少数身心自由的人才能做到心无芥蒂,潇洒自在。

人的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归属感能驱动我们做很多事情。如果一个人长期孤独的生活,没有人和他对话,没有关系可以依靠,人就脱离社会属性,变成了原始人。特别的例子就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主角,实在是一个人活不下去就去抓了一个野人星期五来驯化,不然他连野人都不如。也有朋友分享的当一个人过日子的时候,心里空荡荡的,看电视抖音这些娱乐方式都变得索然无味。说明了人的基本需求归属感对于我们就像维生素一样重要,那种归属感驱动我们去做一些和他人相似的事情,甚至迎合他人,这都是很符合人性的举动。而这些举动对于我们真正做自己造成了干扰,那我们有没有方法克服呢,我们想要追求心中的白月光有没有方法吗。    


作者做了如下描述:


那么,归属感的需求是否与自我实现者不受他人看法和期望支配的需求相冲突呢?实际上,它也许是产生压力的根源,但并不会导致冲突。自我实现者虽然知道人们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但他们看待事物足够客观、透彻,有能力区分不同期望的本质,他们知道有些期望不过是世俗观念的结果,另一些期望则根植于更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值得去满足。


看来作者还是挺好的,给了一个出口,那就是做自己和顺从他人不是完全对抗的,在于内心的辨别,分辨出来哪些更有价值,哪些是突破世俗追求的那些东西,自我实现者有这个能力去区分。当朋友别人的质疑时,一般人会内心惶恐不安,但是自我实现者,心如明镜,不去沾染无谓的烦恼,只会专注自己所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去做。那怎么去做呢,文中也给出了答案。这是我在本书中认为最有价值的段落。

    三、行动和负责

作者说道:


迈向自我实现最简单的第一步是努力奋斗,无论做什么都要坚定自信。充分体验世间万物,敞开内心,感受一切微小的快乐和神奇——换句话说,用一种更天真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虽然人们很容易变得愤世嫉俗,觉得自己看够了日落,或者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飞鸟,但是你为什么要随俗浮沉,为自己生活的乐趣设限呢?

此外,你还应该有意识地对自己尤其是对你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归咎于外因,埋怨他人。这个做法一开始可能会让你感到害怕,但它很快就会给你一种力量感。你应该勇敢地去拥抱新的体验,而不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它不一定是非常夸张的戏剧性体验——哪怕只是在外卖菜单上尝试一些不同的选择,也会拓宽你的生活体验,培养你的信心。今天下决心点了蒜香脆鱿鱼,明天就敢尝试极限单板滑雪!


我的总结是自信的行动和有意识地负责。

自信的行动,就是面对世界都敞开心胸去体会。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盲人中校,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勇气去面对世界,而是在想着放弃生命的时候才去勇敢的做平时不敢为的事情,细腻的体会生命的美好。不应为目盲而失去面对世界的勇气,而是去体会世界的美好。

电影中的中校曾经是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总统的幕僚,经历过战争和许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准备用尽最后的精力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他带着主人公查理出游、吃佳肴、开飞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查理竭力阻止了中校的自杀行为,从此他们之间萌生如父子般的感情。史法兰中校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电影中中校处于情绪中的时候,身边的细节无暇顾及,当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时候就会爆发强大的力量,去保护身处漩涡中的主人公,自信,负责,有方法,这时候就不再是哪个怨天尤人的落魄中校了,而是一个机智多谋雄壮威武的强大男人了。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强大的人生,源于内心的自信,自我实现者必须建立这一点,这一点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负责。


  四、无比诚实

 

    作者接着写出了第二个要点:


没有人会因为你努力奋斗或尝试新事物而批评你,但是如果这些尝试会(或者仅仅是你担心会)引起你周围人的不满,那么对你来说它就是一个挑战。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诚实。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按照自己的真实感觉和信念行事。假设你公司的所有人都为了给其他同事留下好印象而早到晚走,相反,自我实现者就不会参与这种装模作样的行为。他们会高效地完成工作,在必要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好,不会假装自己做得比实际多得多,也不会加入这种毫无意义的“内卷”。

只有当你在意别人对你无害选择的评头论足时,你才会感到很丢脸。自己想做什么、喜欢什么都只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不要去管别人的喜恶。当然了,这也并不是说你要完全忽视他人的看法,永远对别人的建议置若罔闻,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喜恶来评估你的所见所闻,并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些会让你快乐和满足的选择。


        这一点,我想到了接纳。每个人都希望伸出一个接纳自己的家庭中,接纳自己的学校中,接纳自己的社会中,问题是,世界没有这么完美的事情,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总能被别人的找到否定的点,在上学的时候,会因为迟到让老师批评说懒,回到家中会因为成绩不好被家长要求继续努力,走入社会也许会碰到奇葩的同事和吝啬的老板,碰到不接纳自己的相亲对象,等等,也许这些才是世界的真实,而我们的最可以来的就是建立一个稳固的接纳自己的内心,这才是最现实的方法。

当你在意别人评价你不好看还笨,说明了你内心不接纳自己的丑笨,总希望自己是更聪明和美丽的。

当你在意别人评价你没有好学历,说明你的内心不接纳自己的过往经历,认为只有好学历才配的上一份好的收入和工作,好的命运。

当你在意别人评价你嫁了一个好老公,说明你内心不接纳自己的幸福,认为这个幸福稍纵即逝,那还不如尽快逃离。

       这些众多的不接纳,让你的内心时时刻刻在内卷,痛苦不已。只有当你开始关注内心,注意到了自己对自己的不接纳,开始尝试改变,找到自己的优点,看到不好看的的董宇辉成了偶像,这时候就开始内省,读书改变了认知,当自己内心强大,其他人的眼光又能咋样。还是做好自己最强大。就像小说中《甄嬛传》的甄嬛,她的魅力不正是坚定的内心和超级的自我价值感吗。



五 坚定立场

最后一点,作者提出了:


自我实现最困难的一步,是当你的追求与你周围人的追求和信念不一样时,坚定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信念、对抗舆论的浪潮、面对敌意,这一切都需要勇气。你可能会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痛苦,但为了自我实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坚定的正直之心将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这就是支撑曼德拉度过监狱里艰难岁月的力量。因为他坚信,他的追求比自身的安危更重要,为了理想值得冒险或经历苦难

为了自我实现的目标,你需要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对每个人来说定义不同,有些人可能懒惰、粗鲁,但如果他们一直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他们依然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第欧根尼可能就属于这一类人。


 当作者提出这一句话来的时候,我发现,这和人的基本需求是相矛盾的。人们追求安全感,追求在人群中的从众心理,就是为了减少对抗社会,就像通话中所讲:当所有的人都是疯子的时候,唯一清醒的国王也会被当做疯子被处理掉。所以说面对这个文明过程中的社会,你的特立独行的代价是很大的。坚持自己的代价是很大的。有几个人能坚持到最后呢。

萨特有这么一句话:他人即地狱。

简单来说,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有三层意思。

首先,如果自我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目光,那么他人就是自我的地狱。如果自己有意恶化与他人的关系,那么自我就不得不承担地狱般的痛苦。

其次,如果自我无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那么他人对你的评价就是自我的地狱。他人的评价需要听取,但只能作为参考,不要过分依赖,过分重视,当然更不能把他们当作行为的准则,这样你也会承担地狱般的痛苦。

最后,如果自我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自我就是自己的地狱。萨特说,当我们犯错了,总是从周遭环境找原因,或者寻找客观原因,或者推卸责任,但唯独看不到自己的错误。那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呢?萨特提醒我们,要争取自由,才能砸碎地狱,不要肆意破坏和他人的关系,也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为自己制造牢笼,而陷入地狱。

这句话和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深深契合。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面对他人,那我们也就不能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作为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一步步的从努力奋斗,负责,走向诚实和无比坚定的坚持自己,每一步都需要勇气和付出,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的煎熬争斗才是意志的修炼场。只有坚如钻石的意志品质,才能配得上自我实现者强大的灵魂。

    六、结语

此本小书页码不厚,故事不长,语言不难,但是言简意赅,句短涵义远,故事短而让人反复回想,一片小小的文字引发我不眠不休的大脑战争,让我藏于内心深处的想法再也遏制不住,跳出来想要找到自我实现的路径。我发现,此路径如此清晰,又如此艰难。

我只能说,作者提了出来,就比藏起来的好。只要有了路,那就是走的问题了,是走多远,走多久的问题了,关于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我们一起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要找到心中的白月光吗?请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