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印象


        来到广东也有十多年了,虽然时间不短,但对广东的感觉,总象隔着一层毛玻璃,始终是看得不真切。原来写过两篇,北方人眼中的广东人,只是对广东人的第一直觉,始终不得深入。

        想想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懂讲白话,至今还是识听勿识讲。再加上广东本地人很少聊及历史,有一种说法,现在的广东就是文化的沙漠,人人都忙着生意,对这些无用的扯淡,自然就少了。

        我原来在北京工体开过酒吧,但凡一个北京人坐下来,三杯两盏烧刀子下肚,都能山吹海侃出一段段民俗野史,佐之下酒,可以神聊许久。还记得一个北京的朋友送我一句谒语:不做无用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这无用之事,拔高了说,应该就是文化。

        而广东人的性格更草根一些,换而言之,就是不装B。过好日子、叹得好茶,足矣,管你神仙土地。

        同样,我想,想要了解广东,也一定要和广东人做朋友,用cantoness听他们娓娓地讲厉史,最好再用他的家乡方言,跟他交流,跟他做朋友,这样的感受才鲜活。

        即然还隔着一层毛玻璃,那么下面这些关于广东的片言只语,也就没有什么准确性可言了。只不过自已身居广东,一直对广东的文化渊源很是好奇,对长年的所闻所见不论偏颇,聊以记之,希望有懂得的广东朋友阅后能予斧正,望以后能有人可以讨教,定然快哉!

        听到广东最远的来厉,应该是南粤国了,位于现番禺。在过去交通不甚发达的时候,应该都算南蛮之地,也正因如此,虽经元明清历代,广东始终保持了粤语的古汉语语系,造就了炯异于北方的岭南文化。从苏轼的三贬之地,可以看出来,一贬黄州(湖北黄岗),二贬惠州(广东惠阳),三贬儋州(海南儋县)。虽然岭南偏蛮,但在宋朝已经绝非罕至之地,被贬职为宁远副节度使、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东坡都乐不思蜀,不辞常作岭南人了。也可能同样的偏安一隅的原因,广东人的民族传承应该好过连年征战的中原地区。比如,功夫茶的茶文化,要么是广东人,要么是客家人,现在保留的比较好。祭祖拜山、端午龙舟,广东人也要比北方省份注重的多。

        广东话称粤语,俗称白话,英文为直译的cantoness。应该是历年从北方南迁避乱的人们带来的古汉语的演进,而且是以唐朝语言为底子。依据是现在的普通话都是四声,而粤语还是五声,许多唐诗用普通话来读不甚通顺,用粤语来读,却是合辙合韵。

        有一个说法,元朝人多于马上呼喝,我们汉人的语言婉转,自然是不适用,所以就将五声改成四声。另外,插一句题外话,我们现在所谓的中国红,也是拜元朝所赐。想来我们正宗的宋、明,是不屑于用这么张扬恶俗的红来表达的,弱了就连文化都会变得不自信,所以才缔造出现在的中国红。

        孙逸仙在北伐成功后,曾经提议要将粤语定为官方语言,因为原来兴中会的会旨就是“驱除鞑虏,复我中华”,既然鞑虏都驱除了,自然要恢复我们大汉的民族语言旧制,但因为多年官话的沿习,北方人自然是不支持再变回去的。

        现在粤语歌,在歌词的调性上,更多了一层古汉语的简洁婉约,比如张学友的《饿狼传说》、黄霑的《上海滩》转成普通话,就索然无味了。

        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大半都着墨于广东。从清十三行说起,当时满清的外埠通商口岸,位于现在的广州北京路,毁于一场大火,据说,当时满地沟里流淌的,都是烧融的银水。

        大家应该都知道清朝末年,朽腐不堪,但即便这样,当时伦敦交易所开埠,十三行礼节性兑的花红,延至今日,已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巨额款项。

        正因为通商开埠较早,所以广东中西文化融合的事例比较多,比如零售店称为“士多店”(store),巴士(bus)等,西饼店里的奶皇西多士、潮洲饭店里的焗趴都是用黄油(也即奶油,广东人称为奶皇)西餐食材,中西结合,天主教堂处处皆可看见。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来历,就是大家都知道广东人不食辣,但辣椒由南美传入中国时,被称做番椒,而最先食用的,却正是广东人。反而言之,在英文中,粤菜中的茶点,按白话直译为:Dingsum(点心)。

        向下辛亥革命,生发于香山(中山市)的翠亨村,一个叫孙文的青年,13、4岁便远涉重洋去到美国,在看到西方文明后,便立志革命,以一已之力,对抗一个朝代。将中国从一个积弱的农耕时代带入了新的现代社会,实在是功莫大焉。

        乃至写下巾短情长《与妻书》的林觉民,新会人氏(现广东江门),与孙中山合称四大寇革命功成隐退故里的陈少白,这栩栩众人,就在离我们不久之前,由广东这片热土出发,为民主、为自由,奔走呼号。

        漫步于七十二烈士墓,或徜徉于陈少白故居,闭上眼,透过那浩淼的历史烟云,去感受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颗激昂的内心,还值得为眼前的苟且而郁闷吗?

        人说:读书明理,读史明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当我们温饱已足时,活得简单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样才能活得通透。

        广东有几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崖门古战场,位于江门,元宋于此最后一战。陆秀夫背着幼主,朝着大海的方向,当然不是在唱花房姑娘,而是一跃而下,宋亡。

        文天祥,散尽家财,携三万众抗元,后兵败被俘,被押至崖门战场劝降,眼见陆秀夫负主投海,慷尔慨之,写下了那首《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丁洋即指伶仃洋,珠江口外即为伶仃洋。

        再有一个必看的是南华寺,因为这里曾经住着一个牛叉的人,就是那个写下:“菩堤本非树,明镜亦非台”的六祖惠能。

        再有就是由中国地址学家命名的丹霞地貌的丹霞山,至今我也是没能一游。

        粤东的潮洲是潮州人的故乡,是何缘故会出那么多顶级富豪?河源是客家人之乡,但是否有围屋?还有汕头、汕尾都有什么渊源典故?一直没有成行,只有待以后有机会做一次长游,慢慢的体会了。

        广东有山有海,地貌变化多样,因为潮湿多雨的原因,这里的山多是郁郁葱葱,山间流水淙淙,所以大多钟灵毓秀。主流以粤语为主,还有潮州话、客家话,本地人勤劳务实、生性淡泊,这就是我对广东的大致印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广东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