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桥梁

  相对于路程和时间,速度是比较难理解的。速度是某个时间单位内经过的距离,那么在这个时间单位内,行过的路程就是总路程中的一份,这样的份数逐渐增加,最终组成了总路程。那么,怎么通过研究路程和时间来找出速度,就是这节课最重要的议题。

  白老师在新授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班级选拔运动员,张强4分钟跑了640米,李明5分钟跑了750米,选谁更合适呢?随后,白老师问学生,选运动员,其实是选什么?学生们说试选谁在一分钟内跑得更快,也就是谁的速度更快,从而引申出生活中的速度概念。那么,接下来学生就要研究这两个同学一分钟内的速度。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表示的话,就绘制线段图如下:


    评课的时候,很多老教师都指出,在画这个线段图的时候 ,教师要把这个线段图的画法和每部分代表的意思都讲透。画完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回答,这个640米代表的是什么?学生们都知道是李明4分钟内跑的总长度,也就是路程;那么为什么把这个640米分成四段而不是五段、六段呢?因为黎明是跑了四分钟,跑了几分钟就把640米分成几段,也就是时间;这四段画的时候能不能距离不一样长呢?答案是不能的,因为这样就无法知道李明每分钟能跑多少米了,李明每分钟应该跑得一样长,所以必须要【平均分成】四段。最关键的是,李明一分钟跑了多少米呢?前面已经灌输了平均分的概念,那么现在这个线段图就已经转化为了除法模型。总路程是640米,平均分成四段,一段的距离怎么算呢?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除法知识就知道是640÷4=160(米),由此得到行程问题的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这个地方要是想让学生理解并且独立计算出答案,就必须把线段图与学过的除法模型结合起来。之后,关于张强的线段图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然后进行展评,并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由于之前老师已经总结过一些需要注意的点,所以这里学生在这个练习中基本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在评课时,几位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白老师的导入是根据除法的原理来进行的,但是课本上先导入的内容是速度×时间=路程,为什么课本上是这样导入的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乘法比起除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这一点通过二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设计就可以看出来,上册前半部分全部是乘法,后半部分全部是除法,乘法是理解除法的基础。所以,几位老教师的意见是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来给三年级学生讲,这部分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比较难。裴主任提出,可以让学生先认识速度,直接告诉学生,速度就是某个时间单位内行过的距离,如李明,他的速度就是一分钟160米,然后李明跑了四分钟,也就是4个160米,最终这四部分合起来,得到的就是总路程,即160×4=640(米),由此就可以得到行程问题的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关于这两种方式,我认为各有各的好处,由除法入手的思路是从学生好理解的路程和时间开始研究,从而得出速度的概念与这二者之间的官;由乘法入手的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好理解的乘法模型作为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到底哪种好用,还是要在实践中总结和发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桥梁)